第453章 这老头儿还挺有个性,不过我喜欢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控制一个人寿命的关键因素有很多,有内在也有外在。

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医疗条件、环境因素、疾病因素、心理状态等等。

当今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理论寿命,至少为120岁。

绝大多数人都远活不到这么高龄,问题全都出在以上的那些控制寿命的因素之中。

不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排除法。

像是王敏院士这种重要功勋人物,所有外在条件,待遇自然是顶格的。

老人家早些年因为工作关系,作息不是很好,胃病非常严重,多次严重到出现休克。

好在退休后精心调理下,情况得到了很大好转,医疗条件、环境因素基本可以排除。

同时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的解密,他的名字得到了彻底解封,该宣传的宣传、该获得的荣誉实至名归。

再加上老爷子本就豁达,老太太虽然几年前先走一步,却也算得上家庭美满,起码在心态方面的因素也可以排除掉。

而那些随着年龄增长落下的基础病,基本谁也避免不了,并不在邱睿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剩下的最关键寿命制约因素,几乎就剩下遗传因素这一项了。

该说不说,遗传这玩意对一个人来说,那就真的是命了。

比方说,有研究表明,长寿人群中存在一些特定的长寿基因良性变异形式,如APOE2、FOXO3、IGF-1等。

关键遗传因素对寿命的影响,不仅仅是单一基因的作用,而是不知道有多少种基因配合在一起的结果。

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没有洞悉其背后的所有秘密。

另外,线粒体DNA,这种只有母亲能遗传到子女的遗传物质,它在细胞的代谢和老化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种老年疾病有关,包括心肌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和肌肉衰弱等等。

因此说线粒体DNA的质量和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寿命,也是事实。

哦对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叫DNA端粒长度,同样也对寿命有着显着影响。

所谓的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们的功能是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和异常融合。

在细胞分类过程中,虽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但端粒的复制并不完全,导致每次分裂后端粒都会变短。

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进入衰老状态,并最终走向凋亡。

邱睿在医疗方面的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也不过是因为大脑反应速率快了点,学习效率比较高,加上沉睡前的积累,整体医学知识还凑合。

勉勉强强能做到看个什么《细胞》、《柳叶刀》之类的医学顶刊,可以不分学科做到没什么障碍,顺便还能举一反三的水准。

所以说,以他目前的水准,同样无法参透寿命的奥义。

醒来后这段时间,他用自己干细胞捣鼓出来的“蟠桃-X号”超级基因改良试剂,别看看名字怪唬人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从侧面影响一下上述那几方面。

是的,通过不断实验发现,他的细胞具备修复与他类似的同源遗传基因的效果。

原因虽然还没彻底研究清楚,但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注入适量基因后,会大大促进试验品记忆的自我修复功能,完善线粒体与延长端粒长度,使其恢复到更加年轻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说,管那么多干啥,既然好用,直接用不就完了?

还真没那么简单。

请注意,前面说的效果是修复,并非突破原有细胞复制次数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