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坛四杰——何景明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着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着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

何景明,其母李氏梦见太阳落到了自己怀里,所以取名景明,三岁时其长兄景韶,中了举人,二哥景阳也学有小成,这激励了何景明。景明天性聪明,六岁可以对联,八岁可以写文章,读书强记能力很强,12岁的时候,其父亲在渭源县为官时,也带着何景明。何景明归家,大哥景韶教他读《尚书》,只九个月就可以讲解了。此时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宁,调试信阳诸生,当读了何景明的卷子之后大叹“奇才“,并特意到信阳来看何景明,于是何景明在这时就出名了。

何景明,16岁时,与二兄同时中举,以《尚书》经第三名中举,参加礼部的春试,因为文中多奇字,主考官不欣赏,所以名落孙山,归家后,二哥任巴陵县令,何景明和他一起到了巴陵。20岁时,终于考上了进士,按理何景明就照例为庶吉士,但因他生性耿直,所以没有成为庶吉士。22岁这一年,正式授为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由文笔好者、有德者任之,属从七品。

何景明,奉命出使云南,一年后回京,何景明为官之时,也是大宦官刘瑾当权之时,当时正德皇帝只有15岁,对他无可奈何,何景明上书首辅要求制裁刘瑾,但没有用,何景明便请求还乡,刘瑾批准。回信阳住了四年,除读书、写书之外就是游玩,此期间何景明大哥和父母相继去世。刘瑾被诛,何景明官复中书舍人,并任内阁讲经官,讲官为帝王和大臣讲儒家经典,一月三次。

何景明,35岁这一年,升为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为从六品,长官为吏部尚书。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也很有实权。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6天后病故,年仅39岁。

明代盛行台阁体,何景明中进士之后,与当时的李梦阳、康海、王九思、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倡导文学复古,当时合称“明代前七子“。其主要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

何景明在回到信阳时,接解到民间文学、诗歌,发现真正的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是有韵味的诗歌,认为老杜的诗没有韵味,反而不如初唐四杰的好。反对模仿,要求独创,并批评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激怒了李梦阳,两人从此反目。

何景明在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耳闻目睹到学政的弊病很多,就认真加以整顿,教学生“经术世务”,并把省内优秀生员选拔到正学书院学习,亲自为他们讲解经史,同时又建立了一套严格规章制度,经过一番整顿,文风大有好转。

何景明一生为人耿直,凡是权贵不交,宦官不交,有时权贵请他,没法拒绝,就自带马桶,座在桶上吃饭。在陕西时,只要见着权贵的家属为非作歹,抓住就打,从任上病归时,只有白银30两。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在就任陕西还里时,当他看到宦官刘瑾擅权、贪赃枉法时,敢于直言纳柬,上书吏部部尚书,劝其秉政毋挠。

文坛挚友李梦阳受迫害,关到江西牢狱时,人人自危,惟何景明上书吏部为之奔呼,并在《应诏陈言治安疏》里,揭露皇帝存在的四个错误: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