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大把时间的李剑垚先是回到了村里,因为大规模下乡开始了。
总说下乡下乡,为什么下乡这事得说明白,从社会层面来说,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一起毕业的奇景。
三年前的风,吹到了今天,老三届们在城市里的规模与日俱增,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这些人要吃饭,要工作,但城市里已经无法解决他们的需求。
从经济层面来说,50年代,依靠毛熊的重工业转移,创造了大量的军工产业,这部分的我们是花了钱的,也就是造成60年左右的饥荒的主要原因,前文说到过,生产剩余多是用来拿去还债了。
等到交恶的时候,三线建设开启,把大部分的工厂都搬到了三线、山沟里,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为了避免在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把好容易置办的家当给弄没了。
简单总结就是攒点家底不容易,得好好护着。
而这部分又花了将近2000亿左右规模的成本,导致了严重的赤字,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危机了,在赤字加重的情况下,没有再多的钱去创造就业机会,所以积压的这些人除了整日的瞎折腾,根本无法创造价值。
这时候又没有网络游戏,有没有外卖快递,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摆在了台上。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插队成了转移就业矛盾的最直接的方法。
下乡的两大模式,一个是农场(兵团、干校),一个是插队。
农场能有多少,更多的都是插队下乡了,一个个十五六岁、十七八、二十来岁的城市年轻人,纷纷跑到农村去,正所谓“不在城里吃闲饭”,到农村的时候吃的就不知道是不是闲饭了。
城里的孩子谁会干农活?怎么去跟整日伺候庄稼的人去比挖地除草追肥收割的工作效率?
所以从两面看,一方面把这些吃闲饭的撵到了农村去了。
另一方面,农村不得不接收这些人。
城里的危机解除了,农村的问题也来了。
李剑垚最讨厌的就是有的时候有的人犯了事儿,就从组织踢出去而不是直接弄死,你看总得来说一共两个单位,从你那踢出去了,是不是就踢到我这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