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等之意如何,蜀王之封,吾是受之,还是拒之?”
刘璋率先开口,向着堂下一众文武出言询问道,虽是他心中大抵有了一个定论,但他还是想听下众人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多听听麾下文武的各种言论,有利于他打开思路。
此外,刘璋可以通过商议这桩事情,摸清一二麾下文武的心思,俗语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身为主君,自当知晓手下人的心意,这有利于他把控权力,统率文武。
“明公,蜀王之封,受之无疑也。”校尉李休开口道,他前面被刘璋留在桃林塞寻觅潼关的筑城所在,如今已经寻觅到了一处善地,眼下回到长安向刘璋覆命,却是赶上了刘璋聚齐文武,商议蜀王这一天大封赏的事情。
“明公前者驱逐米贼于汉中,今者诛杀李郭于关中,于朝廷社稷建有大功,天下无人能及。若不得封王,则非优待功臣之道也……曹孟德领衔上表,此番好意,还请明公勿有迟疑,就此受之。”
李休一开口就是肯定的态度,且是十分的坚决。说起来,李休以前作为米贼张鲁的军司马,为刘璋所擒后,归降了刘璋,当时李休就有奉举刘璋为王的话头,只是为刘璋所拒。
而这个时候,在朝廷有意嘉赏刘璋的功绩,以刘璋为王的时候,李休发出肯定的声音,也是情理之中。
随着李休的一句话,不少人出席,发出附和的声音,这些人都望着刘璋更进一步,他们也好跟着一起飞腾,至于封王一事所带来的影响,这些人却是少有考虑。
与会的文武很多,既是有赞同的声音,也就有了反对的声音。
“不可,若受王爵,其祸不小。”从事郑度扬声发言,往校尉李休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郑度阐述了缘故:“今者天下大乱,宇内纷争,割据州郡者,不可胜计,明公若受王爵,有类木秀于林,堤高于岸,将为天下诸侯所忌惮,一言一行,皆为诸侯们所关切,到时,必然是风摧之、浪袭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