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战国 第五十八章 武安君白起

千古苒苒 远止浮游 825 字 3个月前

要论秦国历史上战绩最漂亮以及贡献最大的将领,莫过于武安君白起,生平无一败绩。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中最早登上舞台的,绰号“人屠”、“杀神”,为啥人家这么叫他呢?

白起打仗的特点非常鲜明,他不以攻城略地为首要目标,而是把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当成核心任务。白起的想法很直接,那就是全歼敌人。为了达到团灭对手的效果,白起喜欢打围攻,喜欢穷追猛打,直到杀光对方士兵为止。

白起出生的年代很适合他,当时秦国经过数代积累,国力非常强盛,正是进攻中原的好时机,秦惠文王又是一代明君,有能力有野心。秦国对外扩张需要军事人才,白起能力出众,深得丞相魏冉的欣赏,因此一步步被提拔为左庶长。秦国当时的庶长是向寿,左庶长就相当于是庶长的副手。

第二次函谷关之战结束后不久,魏襄王和韩襄王相继去世,两国朝局动荡,这两位老哥最后体验了一次攻打秦国的快感,却把祸患留给了后代。魏冉官复原职后,秦国重回正轨,秦昭襄王便谋划着向魏国、韩国复仇。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首先向韩国发难,兵分两路,一路由向寿带领攻打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一路由白起带领攻打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经过了函谷关之战的憋屈,秦军作战非常勇猛,很快就攻下了武始和新城。

韩厘王(韩襄王之子)派人到魏国求援,魏国现任国君是魏昭王,是魏襄王的儿子。魏、韩唇亡齿寒,魏昭王派大将公孙喜发兵支援韩国,东周国也派了一点兵力过来支援,三国联军准备与秦国人决一死战,这次战役史称伊阙之战。

公元前293年,在魏冉的支持下,白起接替向寿担任本次战争的统帅,带兵与三国联军作战,双方对峙于伊阙一带。秦国方面的兵力大概十一二万,三国联军方面由公孙喜当主帅,兵力二十四万,是秦国兵力的两倍。

按照人数来说,这场战争三国联军的胜面更大,但可惜的是这二十四万人是联军,不是一家的。韩军主将暴鸢觉得韩军兵力少,想让人多的魏军当前锋,公孙喜觉得韩军人虽少,但装备精良,就想让韩军当前锋。

白起在战前很注重收集信息,根据对方情况部署战局,运筹帷幄,司马迁评价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白起站在伊阙的小山坡上,观看联军的阵型,发现韩军在前,魏军在侧后方,前方探子回报魏、韩两军主帅相互推诿的情况,白起因此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计策。

大战开始,白起先在阵前布置了少量兵力,但带了大量的旗帜摆在阵前,白起让小部队佯攻韩军,让韩军错以为秦国的主力在打自己。秦国的主力则已经绕道到联军的背后,向魏军发动猛攻。尹阙地势险隘,公孙喜面对秦国的猛攻一时间来不及布阵应对,仓促之间被白起带领的主力打得七零八落。

公孙喜马上派人通知韩军过来支援,但韩军拒绝了,他们说秦国主力在进攻自己,已经自身难保了。在秦军的猛攻下,魏军抵挡不住,很快就被打败了。击败魏军后,白起再对韩军发起攻势,得知盟友已经被打败了,韩军战意全无,很快就溃败而逃。至于东周国那小队兵,早就开溜了。

三国联军溃逃,白起乘胜追击,杀得尸横遍野,二十四万联军几乎团灭,主帅公孙喜被杀,白起占领了尹阙及五座城池。

尹阙之战白起以少胜多,团灭对手,就此一战成名,被提拔为庶长,接替了向寿的岗位。尹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战,也是魏、韩被灭的开端。两国在此战中精锐尽丧,国力大损,被迫割地求和,但秦国不给喘息的机会,让白起带兵渡过黄河,攻占了韩国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的大片土地。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秦昭襄王派白起、司马错继续蚕食魏、韩土地,陆续占领了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叶县南)、邓(今河南孟州市西);攻占了魏国的轵(今河南济源县东南)、河雍(今河南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内郡六十一座城池,彻底扫平了秦国东进中原的道路。

魏国、韩国此时就像砧板上的肉,就等秦国什么时候宰割了。秦昭襄王没有一口气灭亡魏、韩,他怕引起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击,毕竟齐、赵、楚还是很有实力的,他们不会放任秦国吞并魏、韩,秦昭襄王暂时收手,等待时机,时机很快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