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夷希微诘

成道天书 鸿书 1761 字 26天前

《道德经》第十四章节“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解析真意是“真正的道,看他是看不见的,这叫夷漫,听他也是听不到的,这叫希天,拼搏和努力自无法得到,这叫做精妙深奥。这三种特性都是无法去追究考察致其最终根本的,因此他们可以互相混合而归为于一。他上面并不皎洁,他下面也不阴暗,无形无影难以捕捉,无法定义或描述,回归到了一种原始无物的状态。是所谓没有形状的形态、没有形体的形象。是所谓迷离恍惚、无法说透的。迎面对着他却,看不见他的头首,跟随着他,也看不见他的后面。执掌亘古已有的大道规律,以用来驾驭现在今时所有,能知道远古时的本源开始。这就是所谓道的规律纪录”?。

古时,鲁国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两户人家。

而这两户人家,各育有二子,且两家人,对于孩子们的培养方向,那是截然不同的,一家专注于文化知识的研习,另一家则致力于武艺技能的锤炼提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学文人家的长子,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于治国理政之道,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学有所成后,便是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踏上了前往齐国的征程。

到了齐国国都之后,这位年轻人凭借着自身扎实的学识以及卓越的口才,向齐王进言献策,提出了一套以仁德为本的治国方略。齐王闻听此计后,龙颜大悦,对其赞赏有加,并予以重用。

而另一家的长子,同样学有所成,身手不凡,武艺高强,军阵战法信手拈来。

他满怀雄心壮志地奔赴楚国,将自己所悟得的兵战之策献给楚王。楚王见此人不仅身怀绝技,而且谋略过人,亦是大喜过望,当即对其表示认可,并委以重任。

当看到自家哥哥与邻人哥哥风光无限,如鱼得水一般,两家人的两个次子,便是心生出羡慕嫉妒恨!决定效仿他们家哥哥的做法。

于是学文人家的次子兴冲冲地赶赴秦国,满心期待能够像前俩者那般,能够凭己之能受到秦王的礼遇善待。

他出门不看黄历,不搞调查研究,自然是事与愿违。当他向秦王阐述仁德治国的理念时,秦王却认为他这纯属蛊惑人心扰乱军心之言,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以重罪之名将其严惩了!

无独有偶,习武人家的次子,自也是学有所成地,去到卫国。他出门也不搞调查研究,不询人问道,一意孤行强为之。

当其自信满满地呈上自己关于兴武强国之策略于卫王前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卫王不仅对此嗤之以鼻,更是暗中派人将其谋害致死。所出之心,自然是“不为我所用,自不允许别人用之!否则祸国殃民兮。”

两个冤大头,要说才华横溢,那也是不差自家哥哥的主,要说武艺超群,那也是不下自己哥哥分毫的人。却是未曾审时度势,只晓得学成文武艺,卖予帝王家,胡乱投效到他国,一时成了个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的怀才不遇者。

虽是皆空有一身本事,却是毫无用武之地,又未曾寻得个明主,致使牢狱命害之灾加着在身,说是可笑,却是可怜可恨又可悲来!

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无比清晰地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即所谓的“道”,并非是一种可以简单复制或者全盘照搬的模式。

哪怕是看似相同简单的理念或方法,在不同的国度,面对不同的君主以及各异的国情背景之下,其实际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也就是说,“道”具有不可完全表达性以及在具体应用中存在显着差异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