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过去一个不同的传送点,还能通过收集宇宙射线,获得附近其他的星体信息,进一步传送探索。
宇宙中的星体并不是均匀分布,大多数地方都非常稀疏,星际物质都极为稀少。
少数的星系核心区域,星体的密度又会很大,不仅各类型星体非常多,各种宇宙射线,星际物质也极为稠密,这些地方的时空密度更高,超新星爆发和过年的烟花一样此起彼伏。
在这样的区域内,恒星寿命终结后的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天体当然也非常多,大质量的星体因为距离很近,互相吸引靠近,最终融合到一起,也是大概率事件。
有了刚才的经验,曾凡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继续发动金葫芦吞噬功能,各种类型的恒星,天体都吸入进去,一部分融合壮大自身质量,一部分作为宇宙标本加入内部空间,真实的天体比虚拟的宇宙射线更方便。
高密度的白矮星物质原子状态与空间合金很相似,也对金葫芦的增强效果最大,密度更高的中子星物质融合起来反而有些麻烦,需要利用能量之海将中子星的引力场能量消解掉大半,才能分解密度超高的海量中子,融合入其他原子之中,转化成能量合金。
金葫芦的质量增长,内部时空密度当然也会同步增加,可以容纳的物质更多,对于曾凡来说,这个当初按照飞船设计出来的法宝威力当然也会更大。
接连融合了十几颗大质量星体之后,曾凡才吞噬掉一颗十多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尝试进行融合实验。
进行实验之前,他当然已经用空间合金颗粒进行过几次探测,黑洞内部似乎连通着高维空间,空间合金颗粒进入后的瞬间,原子振动频率迅速降低,进行反向抵抗后,直接传送到了曾凡身边。
这个经历仿佛当初那个能量球一样,如果是其他的物质,可能粒子震动逐渐降低,直至完全停止,失去全部能量,最后的归宿,按照曾凡的推测,应该就是消散在能量之海,从有到无。
小主,
黑洞像一个通向高维空间的单向传送门,只是对于普通物质来说,进入这道大门后,就等同于烟消云散。
融合黑洞同样需要消解引力场能量,曾凡将一颗颗大质量的空间合金球体投入进去,反向抵抗黑洞的消解,然后传送出来,一次消解掉一点能量,黑洞的体积逐渐缩小,很快就消失不见。
吞噬一颗黑洞最金葫芦质量增加很小,反而要消耗大量时间,很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