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几天里,周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军无研究所”度过,率领着众人在军用无人机领域突飞猛进。
一体化作战平台、空地协调、单兵设备,都越来越完善,井喷一般的往外冒。
当体系越来越完全,一些概念也被提炼了出来。
结合当下规划的路线,“无人机战”或者“军用无人机”,已经不足以概括了。
考虑到将来对外公布,要有威慑力,也要有模糊性,更要有一种不明觉厉感觉。
于是一个更帅气的名字,被作为内部沟通的综合性叫法。
智能机械战。
这名字一听,就感觉逼格比“无人机战”要高好几个档次。
而且恰好和“机械智能”有联动。
地下一层,制造区,周瑞正在尝试制作智能指挥舱。
这是一种可外挂,也可集成在驾驶室里的指挥单元,当然目前还是在验证可行性。
大体上,由5块以上的显示屏,组成的半包围结构,“指挥者”坐在其中,接收各种无人机反馈回来的信息。
冯阳则在一边,编写程序,先排除掉UI问题,把信息分类的思路定下来。
一般情况下,“机械智能”工作,是不会主动产生人类可以理解的“反馈”的,它听从人类的命令,但不喜欢和人类沟通,这是它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
所以要主动截取“机械智能网络”里的数据,来进行干预。
目前的思路,一个是“指挥无人机”,一个是“用无人机进行指挥”,两个方向都要有,而后者难度更大一些。
冯阳推了推眼镜,本来想休息一会儿但转头看到周瑞那边,整个“智能指挥舱”已经颇具雏形了。
什么时候?怎么这么快?!
由于是试做验证机,这次由周瑞亲自出马,他仿佛不需要思考一样,一边制造,一边设计,知行合一,在实操中,就将一些问题理顺了
一旁给他打下手的载具组三人,找零件的速度都赶不上周瑞干活的速度。
很多零件、设备需求,都是周瑞边做边想的,三人满哪跑,一头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