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地月物质转移系统

早期不用覆盖全月球,只需要在指定区域有效就行,月球再小,那也是星体,表面积3800万平方公里,月面建设的扩张速度远没那么快。

同时,航天局也将着手建设“月球轨道平台”,暂定名“广寒平台”,有着“钱学森平台”的经验,对航天局而言并不难。

建设所需设备同样采用“月球慢快递类”方式运送,只是轨道不同不落月罢了。

月轨平台不是前期目标,将在蟾宫计划卓有成效后进行,功能也很类似,“广寒平台”将承担中继功能:

中继运送返回地球的“慢快递”

地球慢快递、月球慢快递,加上南天门和广寒,将会彻底构建地月之间的“常态化物质转移通道”。

其三:也就是蟾宫的最终目标,改造月球,建设月球。

智能建设集群落地后,一阶段会开始构建“太阳能电场”、“储能设施”、“简易科研设施”。

如果一阶段完成,那么除了智能设备本身,能源可以做到达到“就地取材”。

并且前期的科研设施发现,也会决定中后期月面建设的方法和需求。

二阶段则是建设“智能工业集群”、“永久工事”。若是这一阶段完成,则月面就具备了基础的自生产能力,建筑材料和其他一些东西也可以就地取材,太一天工业已经攻克了“月壤结烧压铸”技术,

同时月球的月壤中,拥有大量金属和氧化物,“就地取材”永远是蟾宫计划的核心指标,会不断想办法提升比例,这样也是从0到1,再从1到100的关键所在。

三阶段建造“大型实验室”、“火箭发射制造设施”。

第三阶段完成的标志,就是能在月面具备发射“矩阵火箭”的能力:一款周瑞专为无大气环境设计的超小型可回收火箭。

负责飞上“广寒平台”——卸货——再落回来。

这是最省钱的方式,极端情况下,直接月面发射,冲回地球也不是不可能。

先说好,咱这不是月球大炮,只是送点货回来.但比较着急罢了。

矩阵火箭周瑞入手很早,当时是利用“异曲同工”能力拿到的,这两年也进行了优化和升级。

以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的月面情况,“月地转移”的效率还要远远高出“地月转移”,矩阵火箭的硬件要求,也比地球火箭的要小得多。

实际上月面建设是一环套一环的,随着有史以来对月球最大规模、最全面的“研究”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了解、成果涌现出来,继而不断优化技术和方案,最终让月球发挥自己的价值。

有人可能会问,赢利点在哪里?

这个方法再节省成本,也是要钱吧?产出是什么?如何回本。

问这些问题的人,就和当年嫦娥三号探月,问“能拉动多少gdp”的人,是一个层次。

看不到长期利益,只能看到短期得失,一直在自己的认知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