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始考虑皇子们出宫建府独居的事宜了,朱元璋命中书省议定亲王宫殿的规制。洪武元年(1371)正月初四日,工部尚书张允等上其规制:王城高二丈九尺五寸,下宽六丈,上宽二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宽五丈,深三丈。正殿基高六尺九寸五分,月台高五尺九寸五分,正门台高四尺九寸五分,廊房地高二尺五寸。王宫门地高三尺二寸五分,后宫地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黑,四城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宫殿窠拱攒顶中画螭蟠,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螭蟠,帐用红销金螭蟠,座后壁则画螭蟠彩云。立社稷山川坛于王城内之西南,宗庙于王城内之东南,其彩画螭蟠改为龙。朱元璋批准,遂为定制。洪武七年正月初九日,定亲王国中所居前殿称承运殿,中殿称圆殿,后殿称存心殿。城的四门南称端礼门,北称广智门,东称体仁门,西称遵义门。目的在于使诸王睹名思义,藩屏王室。
太子朱标上奏,因为各皇子已经逐渐长大,久居宫中难免不便,而今太子府已经启用,秦、晋、燕等王府已经全面修建完毕,可以入住。朱元璋下旨着工部向宗人府移交府邸,即日逐步安排三王入住。但特许燕王按礼制数自行选拔护卫以及仆人、侍女等。
洪武八年,朱元璋告谕御史台官说:“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因北方丧乱之余,忙于生计,知学的人很少,欲求博闻之士,十分困难。太学诸生,年老德优的,你们宜于选取,令其分教北方,以促使人人知道追求学问,多出人才。
朱棣听闻了这个消息后,内心深处的野心与雄图瞬间被点燃。他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能够巩固自己权位、扩大势力范围的良机。
他立刻让德海随自己去见来福,面授机宜。在福记小吃店,他眼中闪烁着凌厉的光芒,语气坚定地说道:“来福,你需立刻将已经吸纳进我们组织的那批读书人推荐给顺天府。由他们负责上报给御史台,让这些人才前往北方,提前在那里发展我们的组织,宣传我们的思想,培养忠于我们的人员。”
朱棣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野心与坚定,他接着说:“你要确保他们在北方扎下根基,为我以后的就藩做好充分的准备。记住,这是我们的大计,也是你立下的大功。务必小心行事,不得有任何差池。”
来福听闻此言,心中一凛,但同时也感到一股莫名的激动。他明白,自己正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开始参与着一场可能改变整个国家命运的伟大计划。他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并立即着手执行朱棣的指示。
就这样,一个充满野心、谋略与胆识的计划悄然展开。朱棣与来福的联手,将为北方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那些被选中的读书人,也将在新的舞台上展现他们的才华与抱负,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来福接到指令后,立即以一个恰当的借口找到顺天府的儒学教授与师爷,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喝酒,这两人早已经和来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二者的家人到来福店里买东西都是打折的,时不时还给她们抹个零头,最早的关系源头是捕头,牵线者则是德海,名义是感谢当初捕头带自己找到来福这个亲戚。来福也按照朱棣的要求在周边拓展影响力,培植人脉关系,来福时不时也麻烦他们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然后送上价值中等的礼品,不显眼,不贵重,但也不便宜,也不掉档次。这些开店的房屋购买,一些街头纠纷处理,包括什么捐资助学等。
来福看出了两人心中的忧虑,他端起酒杯,轻轻一笑,说:“听说朝廷正在征召读书人前往北方,去教化百姓?”
儒学教授叹了口气,道:“是啊,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江南地方富裕,生活条件优越,有多少读书人愿意离开这里,前往条件艰苦的北方呢?”
师爷也点了点头,道:“我们接到了府尹的命令,四处寻找读书人,鼓励他们为北方的教化出一份力。可是效果甚微,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即便有些条件较差的读书人有此心愿,但过去了要自己安家,而且没有品级的官职,这实在是个难题。”
来福说:“两位大人,小民有个不请之请,还望两位大人答应,小的老家有几个读书人,说句实话,读书真的有点读不进去了,不想再熬了,你们也知道,读好圣贤书卖与帝王家,他们对于中举这个事情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但是毕竟辛苦了很多年,还是想搏一个官位,小官也可以。他们想借此机会去北方,当个县教喻或训导即可。他们家里都是做点小生意或者有点地。希望北方去慢慢发展,为子孙后代谋个前程。
师爷和教授一听是眼睛都发光了,师爷问,有几人?来福说,不多不多,十个人。听此话的两人是高兴的直拍大腿说,叫他们把名帖给送来,即日就送朝廷,教授说,这不叫我们帮你的忙,是你帮我们的大忙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