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萧处楠穿越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你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政权更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你们可能会见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的兴衰更替。
2. **地方割据**:你们可能会遇到像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荆南)、楚、南唐、北汉等割据政权,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3. **经济中心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你们可能会在江南地区发现繁荣的市场和活跃的商业。
4. **农业发展**:在南方,你们可能会参与到兴修水利、农桑等活动中,体验当时的农业生产。
5. **手工业和商业**:五代十国时期,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有所发展,商业也十分兴盛,你们可以尝试参与当时的手工业生产或商业活动。
6. **文化交流**:你们可能会遇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人士,如诗人、画家、书法家等,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
7. **法律制度**:五代十国时期的法律制度逐渐演变,你们可能会对当时的法律制度感到好奇,尤其是刑罚的变化。
8. **陶瓷艺术**:五代时期的陶瓷艺术非常发达,你们有机会亲眼看到精美的瓷器制作,甚至亲手尝试制作。
9. **文学作品**: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你们可能会读到冯延巳、李煜等着名词人的作品,感受当时的文学魅力。
10. **社会生活**:你们可能会体验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化。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文化多样性的时期。
【注:摘自百度百科: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28]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 [1])的合称 [30]。
唐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34]。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十国宣告结束。 [51]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不断更迭,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社会生产基本陷于停滞。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生产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尤以长江下游的吴、南唐以及吴越比较显着 [54]。此外,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西夏前身)割据性增强,静海军(交趾)开始脱离中央统治,这对后来的历史也有重要影响 [65]。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五代
共5个词条60.3万阅读
后梁
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朱温,唐帝赐名朱全忠)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后梁先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后迁都洛阳。梁太祖朱晃原为黄巢部将,助黄巢攻占两京,后因黄巢将败,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州(今河南开封),于文德元年(888年)灭强敌秦宗权,占据中原,而后又东征山东诸地,称霸中原。于天佑元年(904年)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弑杀唐昭宗,控制中央。最终于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受唐哀帝禅让而即位,建立后梁。朱晃最后在乾化二年(912年)六月被次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随即又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后梁经此内乱日趋没落,最终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月亡于宿敌唐庄宗李存勖之手。后梁疆域是五代中最小的,北部约以黄河为界,东至大海,南抵秦岭淮河,西至关中,但疆界不稳,战乱频繁。概述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后唐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乾宁三年(896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从此割据河东。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并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天佑五年(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天佑二十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同年底,岐王李茂贞称臣;同光三年(925年)灭前蜀王衍;天成三年(928年)南平高从诲称臣复称藩镇;长兴元年(930年)南楚马希声称臣复称藩镇;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称帝建立后晋,后唐灭亡。后唐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包括幽云十六州,南越江汉。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后唐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后人云:“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概述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第三个政权,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契丹天显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帝,到契丹于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共11年,初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这也为后来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天福九年(944年,契丹会同七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开运二年(945年,契丹会同八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打败契丹。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后晋主力丧失,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后晋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概述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后汉
后汉(947年—950年),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第四个朝代,由刘暠(本名刘知远)建立,都城在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共历二帝,享国三年。后唐覆灭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是年二月,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仍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称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次年(948年,辽天禄二年)正月,刘知远改年号乾佑,改名刘暠,但却于当月病逝,刘暠的次子刘承佑嗣位,即后汉隐帝。乾佑三年(950年,辽天禄四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后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后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后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后汉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在辽灭后晋之际,原属后晋的阶、成、秦、凤四州被后蜀夺取,但后汉建立后又从辽手中夺得胜州。
隋·唐五代十国书法家
共23个词条11.9万阅读
释智永
释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姓王,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王右军七世孙,人称“永禅师”。陈、隋间僧侣书法家。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释智永是陈、隋时期山阴永兴寺的和尚,活动于陈、隋(557年—618年)年间。传说他学书30年,用废的笔头装满五大竹簏,埋在地下,人称其处为“退笔冢”。又因求他字的人太多,以致把木门槛也磨穿了,只能用铸铁将门槛包起来,人称“铁门槛”。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传王羲之的风范。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字文》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释智永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正宗的二王法传授给唐初四大书家之一的虞世南,影响了唐一代书风,他的志向大概也在此。他的传世书迹,最有名的就是《真草千字文》。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着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虞世南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此外,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后人辑录有《虞秘监集》 传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通合称“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着《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中国历史上政权较动荡的时期
共6个词条10.5万阅读
春秋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春秋时期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着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86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战国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时期,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战乱持续两百多年。春秋时期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当时形势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在两千万以上,前249年战国七国面积合计为218万平方公里。战国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时期。包括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实权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灭亡。咸宁五年(279年)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除民屯和军屯外,当时还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经济有显着发展,推行了屯田制度,并分为民屯、军屯,屯田和水利建设使江南地区的耕地面积显着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蜀汉的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
十六国
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在十六国期间,前秦宣昭帝苻坚一度统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边六十二国皆来朝拜,自此前秦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前秦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其后羌族、鲜卑族、丁零族等在关东及关中地区叛变,加上东晋的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陷入混乱。北魏建立之后,经过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及太武帝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南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十六国诸政权中,后赵、前秦、前燕、后燕、后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后赵基本统一北方,而前秦统一了整个北方与西域,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
五代宋初的诗文作品
共79个词条2219阅读
南乡子·画舸停桡
《南乡子·画舸停桡》是五代宋初词人欧阳炯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简练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画出船上游人和岸上少女搭话的情景,把少女那天真烂漫、自由活泼的神情,表现得异常真切,并将画舫、槿篱、横桥、笆蕉林组成一系列连续的画面,描绘出南国风光的自然美与社会生活美。此词清新自然,别具风采,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启迪。
风流子·楼倚长衢欲暮
《风流子·楼倚长衢欲暮》是五代词人孙光宪的作品。该词是一首小令,共三十四字,词中抒发了男子对姑娘的倾慕之情。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是五代宋初诗人徐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出自《全宋诗》。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是五代宋初诗人徐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中国历史时期及朝代
共25个词条352.7万阅读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中文名
五代十国
外文名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时间范围
907年 至 979年 [28]
主要城市
洛阳、开封、宋州、徐州、扬州、太原、金陵、成都、福州、广州等
人口数量
约 3000 万 [52]
主要民族
汉族、沙陀族、南方诸族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
性 质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54]
五 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 国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五代经历时间
907年—960年
十国经历时间
902年—979年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目录
1称呼
2历史
?唐亡梁兴
?梁晋相争
?后唐盛衰
?江南扩张
?湖广与岭南
?晋汉更替
?乱世尾声
3疆域
4政治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法律
5经济
?人口
?赋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6文化
?史学
?文学
?绘画
?壁画
?舞蹈
7科技
?天文
?医学
8军事
9民族
?西北
?西南
10外交
11社会
?服饰
?灾害
12帝王世系
?五代
?十国
称呼
播报
编辑
百科x混知:图解五代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 [63]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强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依次形成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31-32](其中唐、晋、汉是沙陀族所建立的)。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54]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3]
唐朝灭亡后,有些藩镇初期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 [3]总的来说,这些藩镇都已经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家称为十国。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荆南)、楚、南唐、北汉。其中的吴和南唐,前蜀和后蜀分别是前后相继,北汉则是十国中唯一建立在北方的政权。 [54]
除此之外,中原地区的独立、半独立(归附后梁)政权还有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后其子刘守光建立“桀燕”)、岐国等先后存在;南方在楚、闽灭亡后出现了武平军、清源军等割据势力。 [54] [61] [68]
五代十国年表
历史
播报
编辑
唐亡梁兴
后梁的建立者朱温
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曾是黄巢起义军将领,降唐后赐名全忠,任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后在中原之地与李克用、时溥等一起镇压黄巢,并招降黄巢余部。黄巢死后,朱温进一步以汴州为基地,扩张领土。此后,朱温先后击败秦宗权、朱宣、朱瑾等。在关中地区,朱温与李克用、李茂贞等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朱温还取得了对河北三镇的控制。天佑元年(904年),朱温为控制朝政,取得对唐廷的完全掌握,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次年诛杀宦官及朝臣,造成“白马之祸”。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温废唐哀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改称开封府,号东都;以唐东都洛阳府为陪都,称西都。 [54-55]五代自此开始。 [63]
后梁直接统治区有今河南、山东两省,以及陕西、湖北大部,河北、宁夏、山西、江苏、安徽等省区的一部分,辖地是五个中原王朝中最小的。 [54]吴越、闽、南汉、楚、荆南诸国名义上都臣属后梁。 [61]
梁晋相争
主词条:梁晋争霸
梁晋争霸期间的五代十国局势
梁朝建立前后,梁太祖在河南部分地区比较重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租赋,安辑流亡,有利于社会的短暂稳定。但梁太祖登基之后,多次诛戮功臣大将,又长期与河东李克用、淮南杨渥进行激烈的对抗与战争。统治集团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混乱不堪。 [61]
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承父志,继续对抗后梁。梁开平四年(910年),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史称柏乡之战。 [80]北方卢龙镇的刘守光于开平五年(911年)称帝,史称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讨伐刘守光,梁太祖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81]
梁太祖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满梁太祖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梁太祖而继位。 [61]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乾化三年(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梁末帝 [82]。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在贞明二年(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 [83]。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在胡柳陂之战中惨败,但晋军也因伤亡惨重而无力攻开封,只得撤回魏州 [8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唐灭后梁汴州之战示意图 [53]
贞明七年(921年),成德大将张文礼杀节度使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之战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山东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山东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内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使王彦章被撤换,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无奈命将军皇甫麟杀死自己,后梁覆灭。 [54]
后唐盛衰
并吞诸国
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凤翔(岐国)李茂贞和吴越、闽、楚、荆南,都向后唐称臣。 [61]
唐末被排挤入川的神策军将领王建相继攻取两川、三峡,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在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封为蜀王。朱温篡唐后,王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称帝后,颇能礼贤下士,招用唐朝衣冠士族。前蜀国的典章文物,保留了唐朝的遗风,各项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唐朝。王建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加紧军队建设,但不穷兵黩武,保持了社会的安定。王建统治后期,诛杀功臣宿将,宦官势力猖獗,后妃干政,但尚未酿成大祸。前蜀全盛时,据有今四川、重庆大部及陕南、甘南、鄂西部分地区。但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政治极端腐败。同光三年(925年),唐庄宗派枢密使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六万征蜀,同年底抵达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54] [61]
全盛时期的后唐,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四川、重庆、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大部,甘肃、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54]
萧墙之祸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 [68]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85]
清泰元年(934年)的后唐 [33]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同光四年(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 [4]不久,魏博军在效节指挥使赵在礼率领下于魏州(河北大名)叛乱,唐庄宗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回师攻击唐庄宗。同年四月,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中流箭而死。 [5]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唐明宗。 [68]
明宗小康
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庄宗弊政,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废除苛敛,均减田税,允许民间自铸农器,并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唐明宗在位八年,战事稍息,使农业生产凋蔽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号称“小康”。 [54] [68]
末帝覆国
长兴四年(933年),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未果后被杀,不久后明宗驾崩,其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唐闵帝。此时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应顺元年(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唐末帝。 [68]
石敬瑭倚契丹灭后唐之战示意图 [53]
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到继位后二人之间更生嫌隙。 [6]清泰三年(936年),末帝调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其就任。石敬瑭听从部下桑维翰、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辽)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允诺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且每年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后晋,即晋高祖。 [54]
小主,
天福二年(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晋高祖定都汴州(后升为东京开封府 [68]),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从此据有燕山山脉,中原则失去抵御契丹骑兵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54]
后蜀建立
就在后唐内乱期间,已并吞东川的西川节度使、蜀王孟知祥在应顺元年(934年)称帝建国,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利用中原混乱之机,把势力范围扩展到前蜀的全部疆域。 [54] [58]
江南扩张
江南大国的更迭
五代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威胁。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唐末秦宗权之乱时,秦宗权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 [3]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被唐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他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朱温敌对。他还选骁勇壮士五千人组织亲兵,称“黑云都”,衣粮赏赐优厚,出征作战,奋勇争先,成为淮南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为杨行密及其后继者长期割据淮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61]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吴以扬州为都城,其势力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的淮河以南地区,以及湖北东南部和江西全部,在南方各政权中最为强大。然而杨渥喜好玩乐,又猜忌功臣。天佑四年(907年),大臣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次年(909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帝,除掉想自立为帝的张颢,彻底掌握吴国大权。 [7] [54]
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直到天佑十六年(919年)吴国改元武义,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徐温对内逐步剪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其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杨隆演而引来兵变后,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乱事,侍奉徐温颇为孝谨,最后成为徐温的继承人。 [8]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并于顺义七年(927年)称帝,即吴睿帝。同年徐温去世,徐知诰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因尊重吴帝和将领而颇得民心。 [9] [61]
吴、吴越、闽并立 [33]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接受吴睿帝禅让,吴亡,建国齐,都金陵,称江宁府(江苏南京)。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改国号唐,史称南唐,他即南唐烈祖。 [10]李昪建国后注意选拔人才,改革朝政,采取与民休息、与邻国友好的政策,使国力持续强盛,是五代时期少有的经济文化繁盛地区。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国力仍然强盛,对外联和契丹压制后周,对四周国家也采取见机入侵的方式,陆续灭闽国与楚国。 [54] [61]
控制江浙的吴越
在南唐东侧,有吴越国。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自镇压黄巢起义中起家。后相继被封为越王、吴王。开平元年(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正式建国,以杭州为首府。吴越控制的地区包括今浙江和苏南的太湖流域,地域狭小,长期受吴或南唐的包围。为求自保,吴越统治者常向中原诸王朝称臣纳贡,以牵制吴或南唐。钱镠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与吴(后为南唐)敌对,常年征战。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钱镠病死后,其子孙相继承袭吴越国王。 [54] [61]
内乱频繁的闽国
吴越国往南还有闽国。闽国的奠基者是唐末的武威军节度使王潮,他曾参加黄巢农民起义,通过征战占据今福建省。王潮去世后,其弟王审知执政,并在开平三年(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王审知在位期间对外臣奉中原诸国,与邻国交好,战争很少,社会安定;对内劝课农桑,开辟海港,发展海上贸易,为古代福建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审知去世后,长子王延翰建国称王。自王延翰开始,闽国统治集团内部互相猜忌、斗争,闽国逐渐衰弱。永隆五年(943年),闽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于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李璟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将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的关系持续恶化。 [54] [61]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湖广与岭南
五代十国时期,湖广至岭南一带有荆南、楚(后为武平军)、南汉和静海等割据势力。
四面称臣的高氏荆南
荆南又称南平国,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兴原为朱温部将,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治所为江陵。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同光二年(924年)被唐庄宗封为南平王,正式立国,建都江陵。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南平国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南平仅据有荆(今湖北江陵)、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地小势弱,高从诲通过向诸割据政权称臣,换取经济上的“赐予”,并与诸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 [54]
荆南处在北方王朝与南方诸国之间,南方诸国将荆南作为屏障,以阻止北方王朝向南推进;北方王朝也把荆南看成南方各国进贡以及开展南北贸易的重要通道。因此,荆南尽管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但一直安然无恙,得以长期存在。 [61]
马氏楚国与武平割据势力
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秦宗权之乱时,其部将孙儒攻打两淮杨行密,作为孙儒部将的马殷在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带部分人马进入长沙,并逐步控制湖南。 [3]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马殷一贯奉事中原诸王朝,借以抗衡吴、南唐、荆南、南汉各国;同时采取睦邻政策,对邻国不轻易挑起争端,起到了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大力鼓励农民发展蚕桑和茶叶生产,开展对外贸易,使楚国国势强盛。其势力全盛时,拥有今湖南全省,广西的东部及东北大部,贵州东部边境及广东西北一部分。天成二年(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后称长沙府。 [61]马殷去世后,其子马希范袭位,扩地至今广西东北部 [62],国势颇盛。
开运四年(947年),马希范逝世,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其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楚国国势开始走向混乱。乾佑三年(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然而他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他们拥护宗室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以刘言为武平军留后,率军占据朗州(湖南常德)。 [11]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拥立。楚国分裂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后,南唐元宗李璟趁机于保大九年(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楚国亡。 [54]同时间南汉北取桂州(广西桂林)一带,占据整个岭南地区。隔年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使南唐退出湖南。刘言被后周封为武平节度使,由于与王逵对立而被王逵与周行逢所废而死。而王逵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 [61-62]
偏安岭南的南汉
南汉疆域 [33]
南汉是由割据岭南的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后梁建立后,刘隐相继被封为彭郡王、南平王、南海王。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 [12]开平五年(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龑继位。刘龑在统一岭南后于贞明三年(917年)称帝,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今广东广州)。隔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54]刘隐、刘龑延揽不少名士,委以重任,因而“为国制度,略有次序”。州县官一般以士人担任,不用武夫悍将,减少了动乱,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稳定。刘隐、刘龑多次出兵作战,击败岭南各地的割据者,基本上统一了岭南东西二道。南汉全盛时,据有今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湖南南部一部分。 [61]
大有十五年(942年),刘龑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刘玢贪图享乐,当时有循州人张遇贤发动起义,隔年(943年),刘玢被其弟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刘晟虽然夺取楚国容州(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屠杀皇族和大臣将领,使南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去世后,由其子刘鋹继位,即南汉后主。 [61]
南汉税役繁重,在割据诸国中最为腐败。由于地处南疆,远离中原,因而得以偏安一隅。 [54]
晋汉更替
后晋疆域 [33]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统治也很不稳定,国内藩镇连续发生叛乱。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蝗虫等严重自然灾害,财政匮乏,很多人饿死或逃亡。 [61]而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石敬瑭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但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以夺位,相继发生了范延光、张从宾、杨光远、安重荣等人的叛乱。天福七年(942年),吐谷浑(退浑)活动于河东,对契丹造成威胁,石敬瑭因此受到责问,郁郁而死 [79],其侄石重贵继位于邺都(河北大名),即晋出帝 [75]。 [7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契丹灭后晋之战示意图 [53]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石重贵听从主战派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 [13]此举引来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开运元年(944年)率军南征,攻掠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石重贵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先是刘知远在太原痛击契丹,最后杜重威也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赂公行,朝政败坏。开运三年(946年),石重贵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石重贵开城投降,后晋亡。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正式建立辽朝。 [14]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原地区很有信心,然而其“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在后晋与契丹争战之际意存观望的刘知远一心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到此时成为最强的藩镇。他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汉高祖。 [54]耶律德光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 [15],死于杀胡林(河北栾城),其兄子耶律阮继位,即辽世宗 [76]。
当后晋与契丹交争时,刘知远广募士卒,有步骑五万人,声言防备契丹,但却按兵不动。待辽帝将出帝迁往北方后,他于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是为后汉高祖,仍用天福年号。契丹留守中原的将军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刘知远闻之,派兵南下,杀李从益,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慕容彦超在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乾佑元年(948年),刘知远去世,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政大臣。随后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今属陕西)王景崇三镇连兵反叛,有赖郭威等人率军将其讨平(参见词条后汉平李赵王乱之河中之战)。 [16] [68]
后汉疆域 [33]
刘承佑即位不久,开始猜忌辅政诸臣,于乾佑三年(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邠、史弘肇、王章等大臣,又屠戮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刘承佑在出逃途中被杀。开始时郭威并未称帝。当时恰巧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周太祖。后汉开国仅四年而亡,系五代时期最短命的王朝。 [54] [61]
乱世尾声
后汉、后周兴替
郭威出身贫穷,颇知民间疾苦。他执政以后,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停止各地贡献珍贵食物和土特产;免除正税之外的一些苛敛;废免后梁以来长期存在的“牛租”,并将民间牛皮一律官收的办法改变为按田亩多少分摊;停废营田,将田地、耕牛、农具、庐舍等分还给佃户为其永业,鼓励农民耕垦荒地,留心农田水利。民众的负担有所减轻,因而比较乐于附籍。至广顺三年(953年),后周直接控制的人口增加了3万多户。 [70]
然而因后汉宗室刘赟在此前被郭威诓骗杀害,使后汉旧将不服周廷。刘知远之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得知郭威称帝后,便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 [77]。后汉旧将慕容彦超等在地方发起叛乱,被郭威陆续平定 [78]。
周世宗统治时期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由柴荣继位,即周世宗。柴荣于继位之初,北汉刘崇趁后周国丧,邀请辽军联合南下,进攻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当时周廷惊恐,大多主张稳重行事,然而柴荣决意亲征上党,并在泽州高平县南(今山西晋城高平南)击溃汉辽联军,并斩临阵后退的无能将领,史称高平之战。刘崇从此一蹶不振。 [61]
柴荣雕像
高平之战后,柴荣开始改革军事制度,整顿侍卫司,补充强健之士,扩建“殿前诸班”。柴荣在位期间,还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进改革。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赏罚严明,大臣犯罪,同样法办。又提倡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他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对来自西川、淮西和河东等处的流民,一律分给荒闲田地作为永业。颁布逃户田地处理办法,鼓励农民垦殖逃户田,规定田主在3年内回乡的,归还其一半耕地;5年内回归的,给还三分之一。均不包括佃户所盖的屋舍和种植的树木、园圃;5年以外回归的,除坟茔地外,一律不归还。至于从契丹统治下回归的人,对他们在外的年限和获得土地的数量等的限定,都相对放宽。柴荣受唐元稹《均田表》的启发,编制《均田图》颁发州镇长官,还派遣使臣34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当时征收正税多不在农作毕功之后,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下令三司:夏税于六月一日、秋税于十月一日开始征收,以便人户交纳。官府一再动员民众修理黄河中下游的堤岸,堵塞黄河决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齐、济运路;又浚汴口,引河水抵淮河,使漕运畅通。其时,各地寺院林立,隐匿编户甚多。显德二年(955年),诏废闭寺院3万余所,除了朝廷批准的僧尼数额以外,其余一律括还为编户,销毁铜佛像和民间铜器铸钱 [17](史称周世宗灭佛),使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有所改变,有利于商贸流通的发展。 [70]
小主,
柴荣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这时后蜀的孟昶用人失当,亲信佞臣,朝政日益败坏。因长期偏安一方,后蜀上上下下,奢侈之风盛行。显德二年(955年),柴荣趁机派向拱、王景率军击溃后蜀军,收取后晋灭亡时被后蜀占领的秦、凤、成、阶四州,使后蜀北部防线崩溃。 [18] [61]
五代十国后期局势
此时,南唐连年用兵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再加上南唐元宗李璟为人柔和、好谀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柴荣趁机于显德二年(955年)至显德五年(958年)三次亲征,发兵大举进攻南唐。经过苦战,后周最终击败南唐,逼迫李璟割让江北十四州、六十县,自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从此,后周得到富庶的淮南,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加强了对江南的军事优势。 [18] [54]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乘辽内部纷争之机,率军北伐,不到两个月便攻取瀛、莫、易三州十七县。五月,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患病,被迫班师。 [3]六月,柴荣去世。虽然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但柴荣在位五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因此,他堪称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54]
北宋建立与十国的结束
柴荣逝世后,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途中于开封陈桥驿受禁军拥立为帝(参见词条陈桥兵变)。赵匡胤回师开封,迫使柴宗训禅让,后周灭亡,五代结束。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他本人即宋太祖。 [18]
赵匡胤继位之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这些国家或藩镇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赵匡胤采取谋臣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先以假道伐虢之计并吞荆南、湖南,又派兵灭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到宋太宗赵炅即位后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节度使(继留从效割据漳、泉二州)陈洪进、吴越王钱俶相继纳土归顺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炅亲征攻灭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十国结束。 [3]至此,唐末以来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告结束。 [18]
疆域
播报
编辑
主词条:五代十国都城
五代期间,统治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区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较之于唐末继续缩小,北方契丹(即后来的辽朝)向南扩展,至后唐时占有营(今辽宁朝阳、锦州一带)、平(今河北滦河下游地区)二州。到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塘又将以幽州(治今北京)、云州(治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最南的瀛、莫二州在显德六年(959年)被后周收回,此后双方以白沟(今拒马河)一线为界。 [65]五代疆土的具体变化见下表:
政权名
实际都城
疆域
梁
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由于后梁建立时南北都存在着不少的割据势力,因此其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东、安徽的淮北、江苏西北角、湖北长江以北大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
唐
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后唐灭梁后,岐国臣服,卢龙等镇被取消,使其北界推进到今渤海湾北、燕山、山西、陕西和宁夏北界一线,西界扩大到贺兰山、陇东一线,北方基本得到统一。待灭前蜀后,其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地、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后为孟知祥占据。
晋
东京开封府
后晋高祖石敬瑭因在契丹援助而灭后唐,故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由此使后晋的北界退至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其余疆界与后唐大致相同。
汉
后汉疆域大致与后晋相同。
周
后周疆域大致与后汉相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汉割据。显德四年(957年),后周世宗柴荣夺取南唐江淮间地,南界推进到洞庭湖以东的长江一线。显德六年(959年),又收复瀛、莫二州,与辽以白沟(拒马河)为界。
以上内容来源 [65] [68]
在十国中,南平的疆土最小,南唐最大。其疆域变化见下表:
政权/势力名
实际都城
疆域
吴
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杨行密于唐末受封吴王时,占有江淮一带。到吴后期,其疆域大致相当今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江淮间地和江南无锡以西、苏北东北部,湖北东部,河南淮河、大别山间地。
唐
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南唐继承吴国疆域,到保大三年(945年)灭闽后,分得今福建西部的土地。保大九年(951年)灭楚,得到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为楚旧部驱逐。保大十五年(957年)失去江北。
小主,
吴越
西府(今浙江杭州)
吴越有今浙江省和江苏南部苏州以东土地。闽国灭亡后,趁乱于开运四年(947年)扩地到闽江下游今福州一带。
楚
潭州(今湖南长沙)
楚国拥有今湖南、贵州东部、广西红水河和浔江以北地。被南唐灭亡后不久出现割据势力武平军,迁治朗州(今湖南常德)。
闽
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闽国据有今福建省全境。内乱时分裂的殷国一度建都建州(今福建建瓯)。闽亡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还长期存在割据势力“清源军”。
汉
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南汉初期,已占有今广东、海南和广西红水河及浔江以南地。楚亡后,又乘机北上,使疆域扩大至今广西全境及湖南郴州一带。
蜀(前蜀)
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前蜀疆域包括今四川邛崃山以东、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
蜀(后蜀)
后蜀疆域基本与前蜀相同。但在秦、成、阶、凤四州的归属上,先失后得。到广政十八年(955年),四州仍被后周攻取 [67]。
南平
江陵府(今湖北荆州)
南平的统治范围约相当今湖北石首、沙市、荆门以西一带。
北汉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
北汉仅辖有今山西离石、沁源、阳泉、代县之间的土地。
以上内容来源 [65] [68]
天福八年(943年)的五代十国,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天福八年(943年)五代十国局势,取自《中华文明地图》
天福八年(943年)五代十国局势,取自《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图册参考资料 [29] [53] [63])
政治
播报
编辑
主词条:五代十国官制
中央官制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用,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笼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的源头。 [3]
枢密使
唐中叶以后,宦官专权。唐亡前夕,朱全忠诛戮宦官,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后梁初,曾改为崇政院使,后唐恢复旧名。以后,除后晋曾短期废置外,历朝相沿设置。枢密使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又大多为武将,皇帝经常与其商议军国大事,有时由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其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居宰相之位,但枢密使的权势凌驾于宰相之上(宰相有时也兼任枢密使)。由于战事频繁,因此,军事机要成为枢密院的主要职司。宋代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开端。当时,其他政权大抵也都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3] [18]
三司使
唐昭宗在位时,开始出现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设置租庸使,管辖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的专职,掌管中央财务。地方财政也听从三司指挥。以后历朝相承不废。 [3]
地方官制
五代十国的建国者多为唐末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在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都设法削弱地方实力。后梁、后唐之际,长期称雄的河朔三镇被制服或消灭。此时,禁军的力量得到加强,除了用以扞卫中央外,还被派驻各地,制衡藩镇。朝廷还通过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在地方坐大。后唐以后,节度使往往兼其他职务,有的因此不能亲临镇所。一些地广兵强的藩镇,也由于地域被一再分割,势力大为削弱。藩帅在本辖区内任命刺史、县令的权力,逐渐被收归中央;对他们举荐、使用幕僚,也有不少限制。后蜀还曾罢除重臣的节度使兼职。当然,这些措施并没有在各地全部实行,君弱臣强的局面未能根本改观,如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公开说:“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但相较于唐代,节度使的实力已被削弱。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