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我想回长安!”夜里,韦五娘子对丈夫道。
“嗯!”杨二郎搂住妻子。
“爹娘年纪大,路上没人照顾,我亦不放心!你们且先回去,年底我交了差事,也回长安!”
“真的?”韦五娘子惊喜,“那兄长他们咋办?”
“大嫂随你先回长安,兄长和我年底回来。”杨二郎想了想道。
“回长安,咱们在郊外落户,置办个宅院,做粉丝、榨豆油、做酱油,都能养活自己。
要是能买到一座山,养蜜蜂、喂猪,复刻这里的,要不了两年,日子就能过得美美的。”
“嗯!那、你跟公婆说?”韦五娘子道。
“放心,明日我与爹娘商议!”杨二郎拍了拍妻子。
妻子出自京兆杜陵韦氏,追根溯源,与苏老三妻子韦贞儿同族。
韦氏是京城大族,两人只能算同族,不能捋辈分,一捋两人差一辈。
翌日吃过早饭,杨二郎叫住忙着下地干活的兄长、大嫂和爹娘。
“阿耶、阿娘,不如让大嫂、香娘随你们一道,路上也好有个照应。”杨二郎开口。
这几日一直郁闷的王大娘子眼睛一亮,巴巴望着公婆。
王家在长安没了故旧,但两个儿子都在义兴郡公府,有义兴郡公府帮衬,将来的前程不差。
公婆迟早是走,不是回长安叶落归根,就便是在这荒沟村终老。
可儿子却会在长安生根发芽,她自然要去长安。
憨厚的丈夫只让她安心在家,可这家公婆、丈夫、儿子都不在,她守啥?
夫妻俩罕见的打冷战,生闷气。
小叔子这番话,说到她心坎上。
“都走?那这地咋办?都不回荒沟村啦?”杨老汉问。
“不要了!虎子、阿木、阿桑他们在长安,咱们留在这里作甚?”杨二郎果断道。
“咱们把户籍迁回长安,在长安县或万年县落户,城外置办宅院,弄个作坊,还怕养不活自个?
再不济在城里支个摊儿,卖小吃食,怎么都能养活一家老小。”
唐代律法,户籍迁移,田地得归还户籍地,到迁入地重新分配,若迁入地没有多余的田地,就只能佃别人的田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