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洪承畴。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497 字 1个月前

然投降非其所愿,战败之辱,谁能独免?哥舒翰潼关之泣,洪承畴山海之泪,皆是时势所迫。

"陛下,洪承畴自幼历经磨难,深知民间疾苦,其才其志,定能胜任此职。"

王舜鼎言之凿凿,力荐洪承畴。

时值洪启胤未涉仕途,于水沟馆设村塾授业,洪承畴常匿于篱外,窃听风雅,终得启胤青睐,纳为门前桃李。

及至洪启胤执掌国子监,臣与其素有渊源,闻其誉洪承畴为‘家驹千里,国石万钧’,喻其前程似锦,才堪大用。

鉴于此,吾深信此子堪当重任。

“嗯。”朱由校闻言,颔首沉思,眸中闪烁着睿智之光。

“便让他一试身手吧。”朱由校语毕,挥袖示意刘时敏。

“诏其入京。”刘时敏领命而去。

“奴婢遵旨。”

“黔首宣政之事暂搁,朕另有重任委卿。”朱由校转向王舜鼎,语气中透着威严。

“臣恭候圣命。”王舜鼎躬身以待,心中窃喜于举荐得用,复闻新命,更是毕恭毕敬。

“朕观大明邸报,专为官家所设,而民间亦需知晓国事。然邸报机密,不可轻泄。故欲另辟一报,以飨百姓。”

大明保密,犹如纸糊,昔日崇祯与陈新甲之密议,竟被家童泄露,满城风雨,可见一斑。

邸报虽限官员,而民间求知若渴,或购或抄,机密二字,形同虚设。

王舜鼎深谙此道,闻言即道:“陛下所言极是,邸报保密,臣亦赞同。

且闻有民间商贾,购邸报而私印,以餍奸邪之欲,牟取暴利。”

及至提议外刊,王舜鼎捻须沉思,而后言道:“臣以为可行。此举既能防政令误读,又保政令畅通于民间,防官吏懈怠。且外刊之售,亦可为国库添资。”

然言及人手不足,王舜鼎面露难色,望向龙椅之上的皇帝,似有求助之意:“然通政司力有不逮,恐难负荷此任。”

朱由校亦感棘手,苦笑言:“此诚为难题。”

旋即,朱由校心生一计:“卿可拟条陈上奏,朕拨内帑万金以资此事。并令三经厂调派宦官,设朝报局专司其职。”

三经厂,乃皇家书坊,印书排字,无所不能。

大明教育普及,识字者众,加之税轻商兴,此议实乃顺应时势,利国利民之举也。

在这个时代,书籍虽已非稀世珍宝,却仍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瑰宝的载体,熠熠生辉。

随着识字普及之风盛行,人们的精神世界亟待滋养,小说这一文学形式遂迎来了它的春天,繁花似锦。

提及四大名着,《三国》鼎立,《水浒》英雄起于元末明初,《西游记》腾云驾雾至嘉靖年间,《红楼梦》则梦回乾隆盛世,皆是传世佳作。

“王爱卿,刻印外刊之事,便劳烦你先行操持,拟一草案呈朕御览。待洪承畴归京,再交予他全权负责。”

朱由校龙目微垂,对王舜鼎温言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