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辈虽小,影响力却不可小觑,尤其是在这文化昌盛之明朝。
“朕之所言,卿可尽解?”
“臣已明了。”
洪承畴身着略显寒酸的官服,恭敬应答。
“朕再赐你锦衣卫数人,助你一臂之力。”
言罢,朱由校吩咐身旁小太监:“自锦衣卫中挑选识字者,派予洪卿。”
“纨绔子弟虽不善正务,却对市井之事了如指掌。”
朱由校复言,“卿可严加管教,若有不服,尽管送来,朕自会处置。”
“臣叩谢陛下隆恩。”
洪承畴再次拜谢,心中暗自思忖:此皇帝,真乃异数也。
……………
“兵源匮乏之困?”
朱由校斜倚龙椅,目光穿透堂中挺立的曹文诏,指尖轻敲桌面,节奏中带着一丝不耐。
“陛下,虽徐尚书新军、臣之家丁及原京营兵丁俱全,且臣与孙传统屡赴西山、石景山矿区及顺天府各县募兵,然因豹韬卫优先补给之需,臣至今未能足额。”
曹文诏苦笑,望向龙颜,道出苦衷。
“虎贲卫加上辎重,亦不过九千之数,莫非顺天府已无壮士可征?”
朱由校眉头微蹙,心中暗自思量,大明两百五十余年轻徭薄赋,怎会无勇士应征?
“陛下,应征者寥寥,皆因陛下所设虎贲卫门槛过高,佃户、贫农难以企及。而体魄强健者,多为中、上农,家有田产,岂愿从军受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文诏无奈回应,言辞中透着几分凄凉。
“此诚难题矣。”朱由校抚额,面露愁容。
“城建营亦无可用之才?”
“回陛下,为臣与孙传庭所挑,城建营多为老弱,难当大任。”曹文诏摇头如拨浪鼓,言辞确凿。
“……”
朱由校沉吟片刻,终是明了症结所在,“标准略降,先召良家子弟入营,待其体健,再行训练。”
“臣遵旨。”
曹文诏领命而退,留下朱由校独自摇头叹息,君臣皆难,人才匮乏,实乃国之大患。
随即,朱由校沉浸于古今通集库中,提笔疾书变法纲要,思绪飘回隆庆二年,张居正《陈六事疏》中振聋发聩的变法之音。
然于朱由校而言,大明变法之首务,非增财、非强兵,而在明权职、整吏治。
正当皇帝深谋远虑之际,户部袁世华“病休”
而独挑大梁,面对税收、盐政、银币兑换等重重压力,愁绪满怀。
盐政改革,势在必行,为解财政之困,他决心推行纲盐法,重塑盐政秩序,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让他步步维艰。
“所需之人,可曾齐备?”
袁世振搁笔,向师爷询问,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誓要在这混沌之中,闯出一条生路。
闻此,师爷面露难色,向袁世振禀报:“众人对我方使者多冷漠以对,甚者拒之门外,情形堪忧。”
袁世振闻言,眉头紧锁,将手中奏章掷于案上,冷声道:“既如此,待吾自圣上处借得精兵,定当严惩不贷!”
随即,他吩咐师爷:“速将此奏送呈南苑。”
师爷应声退下。
师爷心中了然,东家袁世振性情刚硬,非仁慈之辈,方能担此盐政整顿之重任。
昔日于两淮,他铁腕治盐,结保抽丁,私盐贩子闻风丧胆,其手段可见一斑。
正当袁世振筹谋借兵之际,圣上却悄然前往石景山,意在考察工业之兴盛,视工业为强国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