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皇帝的好帮手“与时变化,不断修改”的儒家

[隋文帝杨坚:大概猜到为什么大明后来定都在幽州了]

唐 贞观三年

李世民自说自话:“嫡长子继承…”

接着又长叹一声,“唉,但愿承乾能担上此任。”

他自己是通过玄武门继承制度而登上的皇位,但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孙们也如此,嫡长子继承制度无疑是最为稳妥和安全的。

见陛下似乎已经认定明朝皇帝是在被臣子试探,房玄龄等人皱起了眉,疑点还是太多了…

按照前面说的明初四大案,每一件案子都是数万人遭殃,那这一案又不同前面明朝皇帝最后将怎样解决呢?

君与臣的关系,似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有上帝视角,自然知道春榜上的人,均有经世致用之才。会元宋琮据《明实录》记载:宋琮存心仁厚,审判定罪公正,名重于朝。官高至太仆寺卿。

榜眼尹昌隆官至礼部主事。敢于直面劝谏皇帝的过错,据《明史》记载,成祖因高煦从战有功,许以为太子,高煦的亲信淇国公丘福等劝帝立之。尹昌隆等人劝谏。

探花刘仕谔因复审的试卷“不行明白,用笔批直,有惑圣览”被发配威虏充军。四月初二,又恩赐调回,刘仕谔被降为鸿胪寺司仪署丞。不久,又遭到御史的弹劾,终被杀。

可以看出这些人入仕后都是有所作为,更加说明春榜所选取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干的,这并非是南人为主考或北人为主考导致。

科举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目的是为选拔真才实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士。从春榜的代表人物入手,发现他们皆不是庸才。

所以洪武三十年的这场“南北榜”案另有蹊跷。】

<状元陈?是最惨的状元吧,直接被处死了[捂脸]>

<老朱宝刀未老啊>

<老朱让他们重阅卷子的时候,还让榜眼和探花也参与进去的,结果探花刘仕谔个憨憨还是选的南人,而榜眼尹昌隆就很懂的选了些北人[吃瓜]怨不得别人是第二名啊>

<前三都不是简单人物,起码背后有高人指点>

<儒家…为什么屹立这么久,就是因为“你想要的模样我都有”[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