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从古至今,教育公平依旧是难题

<南北分卷是由那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形成的,已是最佳的方法>

<中国人果然自古就重视读书[捂脸]>

<古时寒窗苦读十年,今天我们从小学算起,初中高中大学下来基本要读16年[捂脸]>

<看了这些视频发现,许多我们现在用的方法,其实从古代找到相似的>

<老朱对偏远地区的支教,鼓励大儒和国子监学生去偏远地区,正如我们国家说的自愿去乡村贫困地区支教吗?>

[宋熙宁三年苏轼:读书明理,晓事,日后进入仕途,为国做贡献,为民谋福利]

[唐太宗李世民:当以史为鉴,知兴替]

唐 贞观三年

李世民比较兴奋,这次光幕的视频令他拥有了许多灵感。

“首先啊,便是这技术…”提醒在自己下方不远处的阎立本道:“都画下来了?”

阎立本一边拿着画笔刷刷补充一边回答李世民的话:“回陛下,快完成了。”

李世民点头,又与文臣们商议。

“只要这造纸和印刷取得大进步,不愁成事。”

“此举能分化世家的利益。”

“官学是要重视的,得让大多数人能读书。教书先生也要好好挑选…真还打算办图书馆。”李世民可一直惦记着图书馆和博物馆。

“寒门子弟也有了书籍可看,这些举措都是苍生之福。”

本来与马周等人畅想未来,想得好好的,又冒出一道不和谐的声音。

“陛下,切勿急功近利。”一听这不中听的话,李世民就知道又是魏征。

李世民只得点头,“朕当记得。”

其实不光文臣惊喜,灵感爆发。另一旁以李靖为首的武将们,也抒发着自己的想法。

“不能只读书啊,还得办习武堂,那他们读兵书学兵法之后再上战场…”

【“南北分卷”政策并不是明朝首创,前面我们提到南北发展的不平衡,是由战乱引起的,北宋初年已经显现出来。

宋英宗治平三年,在面对科举考试录取名额,南北不均的情况下,熟悉的老朋友欧阳修与司马光就展开了一场辩论。

[欧阳修·江西人]认为,“国家取士,唯才是择”,就是要坚持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

[司马光·河南人]则提出了“逐路取人”,认为“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司马光提出的改革方案,即以各路为单位,每十人取一人,不满十人,六人以上亦取一人,五人以下则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