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经过洲导与导航卫星的数据交流,然后综合惯性陀螺仪的数据情况,两者修正后,海东青的预计落点居然偏离原先预定目标不超20米,就看到时候真正的实际落点测量数据了。
又过了一分多钟,当通过普通光学仪器能看见导弹时,洲导已经像一只俯冲狩猎的海东青,用它轻盈的身子风驰电掣的奔向了目标落地点。
紧接着,一片水柱、水汽冲天而起,随后震耳的爆炸声才传了过来。
提前安放在这里的声呐系统准确的获取了洲导入水的瞬间,而几个方向的声呐则立马将导弹入水坐标传回了测量船,而测量船则马上上传卫星,同时通过中继卫星又传回了发射控制中心大厅。
而这时导航卫星侦测到的目标落点也传了回来,两厢对比,发现居然相差不到20米,而声呐测到的落点距离预设目标点相差不过50m。
这简直离了大谱,太过出乎意料了。这到底是自家精准度真的到了这么高,还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查、必须查、马上查。
发射中心的总指挥也是一脑子的问号,按说不应该这样呀?
终于,在经过三个小时紧张的查询后,发现了是一个修正程序在起作用:它在起始阶段起的作用并不大,但随着升空,就开始不断的读取导弹内部的位置、路径信息,然后扣除各种延迟之后再将修正值返回到导弹中去,设为最新的导弹攻击目标。
这样下来,导弹再配合自身的陀螺仪进行综合修正,得出最终的现阶段落地点数据。而这个数据约到末端就越精准。
而现场有增设了一条观测船,观测船在目标附近又投放了带有定位装置的声呐器,声呐装置的位置也通过测量船反馈到了中继卫星上,然后也作为了一个参考,成了导弹修正参数的一个数据来源。
综合下来,海东青号洲际导弹才能达到这个精准度。
当总指挥宣布这个结果的时候,全场都静了下来,最后总指挥报出了编写这段程序的工作人员:苏瑾。马龙瞪大眼睛紧盯着一旁有点儿不好意思的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