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吊脚楼

迷途知你 沈儿茶 2268 字 2个月前

松音连连点头,挽着她的手说:“朝露,你说你怎么每次都考虑这么周到,这么贤惠,谁能娶到你,真是福气。”

贺朝露反握住她的手臂,戳她的咯吱窝,开玩笑说:“那你娶我吧,我还能给你生娃呢!”

松音笑嘻嘻道:“这可是你说的哈哈哈哈。”

到了凤凰古城内,虽然很疲惫,但大家难掩兴奋,放下行李就来到了沈从文笔下的白塔。

当晚,几个同学就结伴而行,沿着凤凰古城的母亲河沱江走了一半的古城,梁京墨已经来此多次,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便早早回去休息了。

等回到酒店,同学们已经累瘫了,大家一早起床晚上又是暴走,贺朝露和松音到了酒店就不想动了,又累又困。

贺朝露躺在床上,想到还有事情要做,她拿起手机给某人发了条短信。

【今天太累了,好困,已到酒店,平安,明天再打给您。】

等洗完澡出来,就收到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嗯”。

第二天,大部队就紧锣密鼓地在古城及周边开启考察以及抢救性修复工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很多游客一开始不解为什么,他们一群人拿着工具、纸和笔,在街上游荡,有些好奇的游客便询问,大家会简单地科普下保护古建的原因,以及凤凰古城乃至凤凰县内古建的情况。

凤凰古城内主要保护古建是明清时代的吊脚楼建筑,遗址,当然还有一些特色民居,是西南地区现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县市之一。

吊脚楼都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是武陵地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它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结合方式建成,飞檐翘角,木门木窗,修建不用一钉一铁。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

吊脚楼形态各异,有一种主要的形态是依山傍水而建,建在水边的湘西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

在山腰上,湘西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

这是凤凰古城内,沱江两岸最常见两种吊脚楼形态,由于古城已经完成了较为彻底的商业化,为缓解人类活动加速古建老化,隔一段时间便要对古建进行修复,毕竟这样的古建,随着时间变迁,慢慢便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瑰宝看一看少一天,只有摸清建筑的原理,才能让这么吊脚楼古建技艺传承下去。

所以梁京墨带领团队此行,一是利用古建的专业知识对既有的吊脚楼进行修复指导,二是深入去考察吊脚楼的建成过程,帮助该项技艺传承,并留下数字化影像资料,供后世人参考。

但是这些工作并不赚钱,因此大多由政府单位承办、提供专项资金,大家也都省着花,总想买点好材料,好工具。

很多游客,即便解释了也是似懂非懂,但至少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古建已经越来越少了,满地高楼平地起都是西式钢筋混泥土,古建的榫卯结构,很有可能有一天也会消失殆尽。

贺朝露还记得前段时间无意间看到一则新闻明清的古建文保院落,本应该被保护起来的历史被任意改成日式建筑,做成了日式餐厅,改变了古建的原始风貌,而且日式风格台明扩大到檐外,一部分雨水会溅到柱子加快槽朽,一部分雨水渗入台明则会导致地基下沉,对古建的造成不可逆的损坏,且整个院落不止一处被破坏性整改。

对于古建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中国的古建被这样糟蹋,何其痛心。

沱江两岸,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虽然有些阴冷,但同学们的热情是高涨的。

时间有限,同学们分为两人一组,在当地专家的带领下,各自去到古城内外的文物建筑进行考察和修复。

古城少数民族众多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等,贺朝露和松音一组,接待他们的是个土家族的帅哥哈列。

染黄的短发、有着阳光一般的笑容,皮肤黝黑,笑的时候却能露出一口大白牙,哈列在土家语里意思是小狗,看他这样子倒真的像是小狗。

大学毕业后,哈列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大城市或是县城打工,他对自己家乡和民族的文化感兴趣,父亲又是木匠,母亲是当地土家族妇女,因此他就开始自学古建,开始吊脚楼的保护工作。

他的所有古建知识几乎都来自于自学和父亲的教导,这位没有读过书的父亲竟然是吊脚楼的建筑大师。

由于时间紧凑,几人到达文物保护建筑地后,就不再聊天,开始紧锣密鼓地工作。

贺朝露从前只在照片视频上见到过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实地考察时,极为震撼,依山傍水的几栋楼,石木结合,上覆青瓦,整栋建筑都由木材搭建而成,不用一钉一贴,全靠榫卯结构连接几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