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认为,所有的经验归纳以及思维结构,其实都是由有限推导无限,由已知推导未知,换言之,我们根本无法保证获得的知识是普遍且必然的。这种局限性,同样适用于个体的自我感知,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李云东从不认为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理解,也不认为一个人可以真正理解自己。
当然,无法理解,并不意味着放弃理解,只要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就难免需要去分析和应对他人的思考与行为。
比如老板为什么突然开始严抓考勤,是不是公司已经快要濒临破产了?
比如不甚相熟的同学为什么突然开始献殷勤,是不是我彩票中了十万块的事儿暴露了?
比如路边的陌生人为什么突然夸我帅哥或者美女,是不是他是搞地推的,准备用话术给我推销产品?
问题是,相比去理解他人,还是去理解自己更有建设性意义。毕竟那些你以为会与自己共度一生的存在,往往只是被现实的浪花用力拍打一次而已,就会形同泡沫般轻易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付出的真诚与热爱,会全部被对方带走,搞不好还会被随手丢进垃圾堆里。相比之下,至少一个人自己永远不会背叛自己,为理解自己而付出的努力,而沉淀的思考,会和你自己牢牢捆绑在一起,偷也偷不走,丢也丢不掉,属于角色绑定的不可丢弃、不可破坏、不可交易的物品。
你会发现,哲学经典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往何方?”,围绕的全部是自我这一个体,一切都是对个体内心的拷问,而不是关注“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将去往何方?”,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是“我”,“你”的认知与选择只属于“你”,怎么也不可能属于“我”。
正因如此,比起恋爱这种不得不去理解他人的行为,李云东宁可通过小说创作去理解自己。
“按照学长你的意思,岂止是一个爱情,亲情和友情之类的感情也都是虚假的概念了,没有人能够互相理解,那整个人类社会岂不是都严重割裂开来了?”秋漪总觉得李云东的思维方式太过极端。
“但人类社会有真正意义上交融起来过吗?”李云东的眼神很是意味深长,他缓缓地说道:“我们总说国家机器国家机器,把一个国家比喻成一台机器,把每个人比喻成不同类型的齿轮,通过各司其职来达到让国家机器流畅运转的效果,但这种比喻,完全忽视了个体的感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你上街随便找个人问问,‘您现在的工作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