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从江苏宝应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工专家钱旭红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593 字 7天前

院士出生地

钱旭红院士,1962年2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应县。

宝应县现为江苏省财政直管县,它隶属江苏省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西部,扬州市北缘,东界建湖县、兴化市、盐都区,南接高邮市;西连金湖县、洪泽区,北邻淮安市淮安区。

宝应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朝,当时建县,历经诸多朝代变迁。

在春秋战国时期,宝应地处吴楚交界地带,深受吴楚文化的双重影响。

到了汉代,随着农业的发展,宝应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繁荣,水利设施建设也逐步兴起。

唐朝时期是宝应的一个重要阶段,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此地获赐名为“宝应”,这一事件体现了当时宝应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性。

在近代,宝应也受到时代浪潮的影响。

在抗日战争时期,宝应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斗争,这里的水乡环境为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一定的地理优势。

宝应文化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特点。

在语言方面,宝应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既有北方方言的硬朗,又有南方方言的婉转。

在文学艺术领域,除了乱针绣和淮剧之外,宝应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学。

许多民间故事、传说代代相传,这些传说往往和当地的历史人物、地理环境有关,如关于宝应湖的传说等。

宝应重视教育,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风气。

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文人墨客和学者。在现代,宝应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当地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出生地解码

钱旭红院士的出生地江苏宝应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宝应县有崇文重教的传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钱旭红从小就可能受到浓厚的教育氛围的熏陶。

这种氛围激励他在学业上不断进取,为其后续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当地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家庭和社会都鼓励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追求知识,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学习的态度。

宝应地处江苏中部,其民众有着坚韧、勤劳等品质。

这些地方人文精神可能塑造了钱旭红坚韧不拔的性格,在科研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实验、艰难的理论推导和无数次的失败,这种坚韧的品质能让他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

同时,宝应丰富的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如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手法等),也可能启发他在学术研究中大胆创新、另辟蹊径。

宝应的水乡风光和自然环境,可能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

在自然环境中长大,他或许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例如,对宝应湖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可能有助于培养他的观察能力,这在科学研究的观察实验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能够帮助他在科研工作中敏锐地捕捉到实验现象中的细微变化和关键线索。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钱旭红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5年4月,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学习, 获硕士学位。

1988年7月,钱旭红获华东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钱旭红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来。

钱旭红在本科阶段学习石油化工,打下了坚实的化工基础。

石油化工知识体系涵盖化学工程原理、有机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他后续精细化工和更高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例如,对石油化工中复杂的反应过程、物质分离等原理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化工过程的本质。

钱旭红硕士阶段转向精细化工系学习,使他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耕。

精细化工涉及到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