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届届人不同。教课带学生也是如此。送走一届又迎来下一届,看起来就这么反复轮回,但每接一个班,送走又一届学生,三年一轮,表面相似,内在风骨人情是千差万别,大不相同的。
1994年秋学期入校的高一,1997年夏毕业,是谓97届。这一届进校就是两个平行班,八十多人,是标准的两个班班额了。平行班,高一高二时相对稳定,进入高三分文理科,学生举棋不定,老师也都希望所教的文或理班都有尖子生,有可造就之才。这届分班,确实达到了此目的,文科牛争芳、崔艳等,成绩在年级都是列前茅的,理科谢小乔、秦浩等实力更强。这些学生在选择学文还是学理时确是根据兴趣和优势强项考虑的,不过总体上学理的人数明显多于文科生,所以原先两个均等平衡的平行班,此刻就一大一小,很不协调了。
这一届高三,文科班班主任又是鼠人担任,班额也只30人左右,理科班则是满满的近50人呢!“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讲到人多,鼠人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伟人这句很有气概的话。鼠人的文科班人少,但他很注重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对两个遥遥领先的尖子生呢,他则用“争芳斗艳”这个成语来激励。因此,班级总体稳定,大家的目标理想明确,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可喜景象。
作为兼教文理两个班语文的科任老师,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理科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认认真真对待语文这一科的学习至关重要。这,鼠人从高一高二就用心打基础,高三系统复习强化训练,更是有成熟的经验做法。比较有意思的是,鼠人这一阶段注意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开展同学们感兴趣有意义激发潜能的活动,并注意总结,形成文稿,先后在《科学岛报》和《合肥晚报》上发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篇报道是就当时教材中的知识短文“采访与答问”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后写的,学生对这类活动很感兴趣,十分投入地去编写采访提纲,组成采访小组,就大家都关心的热门话题,分工合作去对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的采访,一时把校长、主任、团干以及班主任科任老师都调动起来了,可以说动作很大。事后,各组还梳理形成具体详细的采访报告,鼠人看了都挺感动的。还有在班上开记者招待会,班里同学当记者,让班干在讲台上答问,许多同学提出了很现实、很直接的问题,班干也都直面问题,很认真地回答,实际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交流会,效果出奇的好。后来鼠人将这段活动过程写成文章,在《科学岛》报上以《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为题发表,岛上家长一下都知道了,颇获好评。《科学岛》报不是正规出版报纸,鼠人又投到《合肥晚报》上发表,晚报记者改了标题,变成《当一回小记者》,在校园生活素质教育有关版面登了出来,还名扬HF市呢!
鼠人这样用心投入教学生,与其他各科老师协力同心,97届学生高考一仗又打得很漂亮,不仅考上的学生多,而且名校录取有突破,文科崔艳分数列HF市第六名,被“BJ大学”录取,并给学校发来“感谢信”,这是岛上学校第一次有学生考上北大,创纪录了。学生张祎到上海参考,被“同济大学”录取,出人意外;而该生对临去上海考试与老师告别,鼠人跟他握手祝福激动难忘,充满力量,乃至超常发挥,更令鼠人震撼。他又写了一篇教育随笔《跟学生握手》在《合肥晚报》上发表。其时正是鼠人与许多同行在合工大高考阅卷之际,老师们看到此文,都很赞赏。
附:《跟学生握手》
去年高考前,一名学生要到上海去考,临行前与我告别。我高兴地对他说:“好,你去吧,祝你成功!”说着,伸过手去和他握了握。这一瞬间的举动发生在教室的走廊上,过后也就忘却了。
然而没想到它给这位同学的感受却很强烈。当晚回家,他就兴奋地对父母讲:“老师今天和我握手呢!”到上海考试期间,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当他考上了重点大学,他的母亲来告诉我喜讯,并说起这些情况时,我才想起有这么一回事。
今年春节,这位同学来我家没有能看到我。在其后给我的信中,他又一次提到不能忘记我在走廊上那次握手给他的激励和鼓舞。这一次,倒是我要被他的话震动了。
一次随机的握手谈话,事先未作认真的设计,事后也没有放在心上,却在学生身上产生了如此的作用和影响。
其实,在我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与学生握手谈话,并非绝无仅有这一次。那为什么这一次会使这位同学感受如此强烈,甚至终身难忘呢?我想,根本原因是其情其境,我的一句话正讲到他的心坎上,我那重重的一握所传达的信息正是他需要的勇气和力量。也就是说,我作为教育者的这一看似简单的教育行为的雨露,正落在他——一个受教育者的渴望滋润的心田里,因而希望、勇气、力量的嫩苗就得以茁壮地生长,乃至结出了回味无穷的橄榄果。
由此,我又得到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教育者要想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好效果,必须寻找施教与受教的最佳结合点,尽量做到心心相印,一拍即合。
(原载1998年7月16日《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