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民心的风向

凤栖长安 杜发明 798 字 1个月前

晚晴站在书案前,手中紧握着刚送来的奏折,眉头微微皱起。奏折来自一个偏远的试点地区,详细描述了新法实施的效果——尽管赋税体系得到了初步规范,但由于地方官员执行中的偏差和旧贵族的阻挠,许多百姓对新法仍存疑虑。甚至,有传言称新法是朝廷加重赋税、剥削百姓的手段。这些传言在民间引起不小的恐慌,使得一些原本支持改革的人也开始动摇。

晚晴深知,改革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朝堂上的反对声,而是民心的背离。民意犹如浩荡江河,可以助力前行,也能掀起滔天巨浪。倘若百姓对新法失去信任,再缜密的计划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她必须迅速行动,扭转当前的民心风向。

当晚,晚晴召集了一批得力的大臣和智囊,共商对策。会议上,有人建议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严惩贪腐之人;也有人主张增加税收透明度,让百姓了解新法的初衷和实际作用;还有人提议通过奖励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地区和官员,树立典型榜样。晚晴认真听取了每个人的意见,最终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构想——通过舆论引导,直接与民众对话,消解谣言,传播改革的正面意义。

这一想法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此前,舆论从未被视为统治工具,反而被当作需要防范的隐患。晚晴却认为,若能善用舆论,便能将民意从分裂中凝聚起来。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她计划从几个方向入手。

首先,她决定重新审视朝廷的官方宣传方式。在晚晴的授意下,御史台组建了一支特别小组,专门负责撰写通俗易懂的公告和文章。这些文书摒弃了过去那种晦涩难懂、脱离实际的文风,转而用浅显的语言向百姓解释新法的意义。例如,关于赋税改革的公告就以“家中米仓装满粮,国中仓库保四方”为题,形象地比喻税收对国家和家庭的共同益处。此外,这些文书还列举了具体的改革成果,如清理贪官、增加赈灾资金等,让百姓看到新法带来的实质性改变。

这些公告不仅张贴在各地的官府和城墙上,还通过流动的说书人和戏班传播到乡野村间。晚晴深知,百姓并非都能读懂字句,但对生动的故事和戏剧却十分感兴趣。于是,她特别命人改编了一出戏,内容讲述一个被贪官害苦的百姓因新法获救的故事。这出戏很快传遍各地,百姓们纷纷议论,逐渐对新法生出了好感。

其次,晚晴决定通过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在她的指示下,户部迅速拨款支持几项重点民生工程,比如修缮因灾损毁的水利设施、重建受战火破坏的乡村。为了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朝廷的诚意,晚晴还指派皇室成员和亲信官员亲自到地方监督项目进度,并与百姓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这些措施让百姓感受到,朝廷并非高高在上,而是真心为他们谋福祉。

同时,晚晴也没有忽略那些对改革持反对态度的地方士绅和地主。她明白,这些人虽然是旧势力的代表,但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将极大有利于新法的推广。因此,她在政策上做出一些妥协,比如允许地方士绅在赋税分配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并通过奖励机制鼓励他们主动配合改革。对于那些态度坚决的反对者,晚晴则采取了迂回的策略,以暂时不激化矛盾为原则,等待时机再行解决。

晚晴的种种举措取得了显着成效。短短几个月内,各地的风评开始发生转变。许多百姓对新法不再一味质疑,反而开始期待更多的改善措施。一些原本站在观望态度的地方士绅也逐渐被晚晴的行动打动,主动加入到改革的行列中来。

然而,就在局势逐渐好转之际,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却再次袭来。一些反对势力开始利用舆论工具反击,他们暗中雇佣游侠散布谣言,宣称朝廷的惠民政策只是表面功夫,背后却在策划更大的剥削。更有甚者,伪造了一份假圣旨,称皇帝对新法已心生不满,命地方停止推行。

晚晴得知后立刻采取行动。她下令严查散布谣言的幕后黑手,同时发动御史台通过真实的信息迅速澄清谣言。此外,她还通过皇帝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不仅重申了对新法的支持,还宣布将进一步加大对改革的投入。这一声明不仅有力地反驳了谣言,也让那些试图动摇民心的反对者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