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民间舆论的波动

凤栖长安 杜发明 1004 字 1个月前

京城的繁华街巷总是热闹非凡,无论清晨还是夜晚,总能听到小贩的吆喝声和茶馆的说书声。然而,最近几日,这份热闹却变了味道。茶馆中低声议论的话题,从市井趣闻转向了朝中风波,甚至隐隐流传着“宫中政变”的传闻。消息如风,迅速从京城的胡同深巷扩散到周边乡里。百姓心中不安的种子,似乎正悄然萌芽。

晚晴站在凤仪殿的窗前,窗外正是夜色深沉,她的目光却清冷如水,手中捏着一份密报。这份来自京畿道的密报,内容直指近日传言的源头。报告中提到,有人在暗中散布“朝廷风雨飘摇,皇后专权,皇上病危”的消息,甚至言辞间夹杂着对她的不实指控。这些谣言在民间迅速传播,引发了普通百姓的惶恐不安。

“娘娘,这些传言若不加以控制,恐怕会波及更广。”素茵的声音带着几分忧虑。

晚晴轻轻点头,将密报放在桌案上,声音却平静得毫无波澜:“舆论之风,看似无形,实则最能动摇人心。此次散布流言者,绝非普通百姓,他们的目的,不只是针对本宫,更是试图扰乱整个朝局,动摇皇权。”

素茵沉思片刻,低声问道:“娘娘的意思是,这些谣言背后另有主谋?”

“不错。”晚晴轻叹一声,转身坐回案前,目光扫过桌上的另一叠公文。“暗卫查明,有数名地方官员与柳延平暗中来往密切,其中几人掌控的地区,正是传言最早出现之处。看来,他们是想借此手段,将朝廷的权威拖入泥潭。”

素茵咬唇道:“若如此,我们该如何应对?直接缉拿这些散布流言者吗?”

晚晴摇头,目光冷冽中透着果断:“若以高压手段镇压流言,只会适得其反。这些流言早已植入百姓心中,若要消弭其影响,需从源头入手。你去传旨,令御史台与六部协同,一方面彻查京畿道的传言来源,另一方面,立即联系京畿地方官员,确保稳定民心。”

素茵领命退下,晚晴却没有放松分毫。她知道,面对谣言,必须未雨绸缪,迅速出手方能扭转局势。而真正的关键,并不在京畿一地,而在于整个帝国民间的舆论风向。

深夜过后,第一批密信被紧急送往京畿周边的几个重要州府。信中没有直接提及政变的事端,而是以皇后的名义,提醒地方官员关注当地民情,加强与百姓的沟通。同时,晚晴还派遣数名暗卫,潜入传言最为严重的几处市集,秘密搜集散布谣言者的行踪。

与此同时,晚晴还在御书房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召集了几位重要的朝中重臣,以及有民间威望的太学士。会议气氛紧张,但晚晴的冷静和果决让众人感到意外的安心。

“当务之急,是稳住人心。”她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民间的恐慌源于不明真相,而真相不明,又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朕要求诸位,立即组织一批可信之人下乡,深入市井,传播正确的信息。同时,要确保各地的粮仓储备充足,不得因任何谣言而引发抢粮或哄抢局面。”

太学士朱良仁率先起身,拱手道:“娘娘所言极是,民心之稳乃国之根基。臣愿提议,动用太学讲堂的学子们,借助讲学之名,宣传朝廷政策和皇上的圣明,消除民间误解。”

晚晴点头,对朱良仁的提议表示赞许:“太学士此议甚好。太学学子多才多艺,善于言辞,深入民间讲学,既能传播正确的舆论,也能以文人之风赢得百姓信任。此事,便由朱学士全权负责。”

一场政令,在夜色中迅速形成,并从京城传向四方。

几日后,晚晴的策略开始显现成效。在京畿道的主要集市中,不少文人墨客开始公开讲述皇上与皇后的治国理念,同时揭穿流言的不实之处。这些讲学活动吸引了大批百姓驻足倾听,不少人因此对流言产生了怀疑。而在暗中,晚晴派遣的暗卫也成功锁定了数名流言的主要散布者,并悄然将他们秘密押回京城。

然而,晚晴清楚,舆论的波动远不止于此。就在她以为局势稍缓之时,又一份密报被紧急呈上。报告中提到,邻近的几个州府竟然出现了“皇后专政,篡权谋位”的传言,并且这些传言开始夹杂着“地方豪强反抗朝廷”的煽动性内容。

“这并非普通的流言,而是有组织的挑拨离间。”晚晴在凤仪殿中来回踱步,神情凝重,“地方豪强为何会与这些谣言挂钩?莫非,此事背后另有更大的阴谋?”

素茵轻声道:“娘娘,是否需要加派人手,进一步查探?”

“查探是必要的,但此时更需从根本上稳住大局。”晚晴停下脚步,沉声道,“立即调集所有与地方豪强有交往的档案,我要彻底梳理出他们的关系网。同时,再次加强对边疆州府的监控,避免这些传言成为叛乱的导火索。”

这场舆论战,已逐渐演变为更深层次的权力较量。而晚晴明白,她必须未雨绸缪,不仅要稳住民心,更要彻底斩断谣言背后的推手。

就在此时,一名信使匆匆进宫,带来了边疆州府的一份急报。晚晴展开信件,脸色顿时变得更为严峻。信中提到,数个边疆州府同时出现了小规模的动乱,而这些动乱的口号,竟与流言中所提及的“反抗专政”如出一辙。

“看来,有人想将这场舆论风波,引向全面动乱。”晚晴喃喃自语,手中的信纸在灯火下微微颤动。她的目光变得更为冷峻,心中已然有了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