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翻成中文叫作等持,也就是说他能够平等地执持一切的万法在一念心中。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假观,他从一念的清净不变的本体再看出去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他不为这一切法所动,而他能够掌控一切法。我们刚开始是被外境控制,这个时候他开始控制外境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找到了本体,从本体当中看出去的时候,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他能够执持一切的万法在心中,叫三摩地,假观。
“禅那”,这个禅那就是中观,翻成中文叫静虑,一种空假不二的中道的智慧。
这三观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最重要的基础。修学三观,他必须有一个最初的方便。我们讲,道理是修观的方便,依教起观嘛。圆三谛理——最初方便就是讲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这三种谛理。
对这段经文蕅益大师提出一个观念,说是阿难尊者反省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很多的祖师就责难阿难尊者的多闻。但是蕅益大师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问题不在“一向多闻”,多闻是入道的因缘,问题的关键在“未全道力”。我们修习止观,一定要依止多闻产生正见;依止正见才生起止观。所以说“依教起观”。
六祖大师说,从大乘的角度,“只问明心见性,不问禅定解脱”,如果没有明心见性,严格来说你没有资格谈修行,你还是在生灭法中活动,你内心当中还是一团糟的。你把这个地方处理完了,另外一个地方照样出问题。你只能够作一个局部的对治,你不能够在内心当中作返妄归真的整体的改变。做不到!因为你没有找到内心的本体。所以找到你心中的家,是一个关键。
这时阿难尊者请示佛陀,我怎么样找到我的家呢?就提出这个问题。
丁二、大众愿闻
我们看第二段的“大众愿闻”。看经文: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难尊者请示佛陀修学空假中三观内心的依止,所谓的常住真心,这个时候与会的大众“俱愿乐闻”。
与会的大众还有谁呢?还有从十方来的恒沙菩萨。我们前面说过,这些恒沙菩萨都是来请教佛陀、都是来听法的。还有这些十方的大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还有这些辟支佛“等”。这个“等”包括了波斯匿王、长者、居士,当初供僧的这些居士们,这个时候都回到了只桓精舍。
阿难尊者来启请首楞严王大教的时候,他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心情,就是“俱愿乐闻”,都是以欢喜好乐的心来听闻。这种心情,在《华严经》作一个譬喻说:“如病忆良药,如饥念美食;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这个时候,大家的心情就像一个重病的人来追求良药、一个饥渴的人追求美食。阿难尊者启请完以后,就退回自己的座位,坐在那个地方保持默然,来纳受佛陀的说法。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阿难尊者从摩登伽女那个地方回来以后的状态。他自己感到非常的悲悔,也正式向佛陀请法。因为阿难尊者的请法,就使令佛陀能够有因缘开显以下的整个教法。
丁三、如来答示。分二:戊一、就事以显理。戊二、明性本具相。
我们看丁三的“如来答示”。
这当中有两段:戊一,就事以显理;戊二,明性本具相。我们先看第一段,“就事以显理”。
戊一、就事以显理。分二︰己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己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
这个“理”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就是我们心中的家。那种清净的本性叫作理体,因为它不变,所以叫理。那我们这个理体在哪里呢?就在这个事相、就在我们这个五蕴的身心世界当中,就在我们这个生灭变化的五蕴身心世界当中去开显我们的本性。我们讲“就路还家”,就着这个生灭的路当中,找到我们真实的家。叫“就事显理”。
这当中有两段: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第一段是七处破妄,第二段是十番显见。先讲破妄,再讲显真。
己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分三︰庚一、征其发心本因。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庚三、广破七番妄计。
庚一、征其发心本因。分二︰辛一、如来问。辛二、阿难答。
我们看己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
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段,征其发心本因;二,示以常心直道;三,广破七番妄计。
首先我们看庚一的“征其发心本因”。
佛陀在开显楞严大教之前,他做一件事,他问阿难尊者出家最初的发心因缘。这个地方有一个问跟答。
辛一、如来问
先看如来的问。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哭得很悲痛,哭完以后就坐在位置上,请佛陀开示。但是佛陀并没有马上开示,佛陀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问问题之前,他跟阿难尊者先攀世俗的感情。他说:阿难尊者,你跟我不是普通的关系。你我同气——这个“气”就是同一个家族。我们两个的关系非同小可,不但是同一个家族,而且在世俗的情感、在世俗的伦常方面,还是“均”(均就是同一个辈分),都是堂兄弟,都同一个辈分。
这个地方的经文是很不寻常的。佛陀在经典当中很少跟自己的弟子们攀世俗感情,但这个地方佛陀跟阿难尊者说,我们两个的关系是一个家族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天伦的同辈关系,就明显地跟阿难尊者谈谈世俗的感情。道理何在呢?
古德说:因为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受到了这么大的灾难,可以说是他出家以来最大的灾难,所以他心中的打击、悲痛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佛陀必须用世俗的感情来安慰他,使令他能够心平气和,才能够去领受以下的大法。尤其佛陀以后要开始破斥阿难的妄心,他如果心静不下来,他根本受不了。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就用世俗的感情来安慰阿难尊者。是这个道理。
佛陀说,我们两个是同一个家族,在人情的天伦上又是堂兄弟,是同辈。你当初在发心出家的时候,你一定在我的佛法当中,用你的眼睛看到一种很特别的相貌,你一定感受到很特殊的功德相,才会让你下这么大的决心,来舍掉世间的恩跟爱。这个恩指的是父母之恩;爱呢,爱莫大于妻子之爱。你能够舍弃世俗的父母之恩、妻子之爱。意思是说阿难尊者是白饭王的儿子,也是一个王子,所以他能够享受世俗五欲的快乐,而且他能够得到父母的宠爱、妻子的恩爱。他这个时候会放弃世俗安乐的果报相状而追求出家,一定是看到一个更好的相状,才会产生这么大的决心,才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取舍。这个时候佛陀就提出一个问题来问阿难尊者,说:一定是在三宝的因缘当中,有一个地方特别地吸引你,让你感动,所以你才会出家的。这是佛陀提出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辛二、阿难答
【第五讲图1,评论区查收】
我们看阿难尊者对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回答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是“依相发心”;第二个,“相生之由”。
先说明他依止这个殊胜的相状而发心。我们看经文: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