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这个地方佛陀提出了三个问题:阿难,你之前回答我,你见到我这个光明拳,这个拳头释放出种种的光明。那么这个光明是什么因缘而有?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为什么会产生拳头?第三个,你阿难尊者是用什么来见这个拳头?佛陀提出三个问题。我们看阿难尊者的回答,就知道他的心态,知道他心中的盲点在哪里。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这是回答第一个问题。阿难尊者说:我回答您,您为什么拳头上有光明呢?因为您佛陀的整个身体都是阎浮檀金——阎浮檀是印度一个树木的名称,它翻成中文叫作“胜金”,殊胜的胜,黄金的金。因为这种树它的整个枝干华果都是显现一种紫金色,而这个紫金色比真实的黄金还更加的美丽庄严,叫胜金。因为佛陀的身体都是阎浮檀金,而且赩——这个“赩”就是殊胜庄严,像一座宝山。这样的一种庄严的身相,是过去清净的善业所引生的。因为佛陀过去修了善业,全身都有光明,所以您拳头也有光明。这是阿难尊者的第一个回答。第二个,佛陀问说,那你用什么去见呢?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就是我有眼睛,我当然不可能用嘴巴去见,我用眼睛去见。第三个问题,这个拳头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把手弯曲就变成拳头,打开来就变成掌。因为佛陀您把您五轮的手指弯曲成一个拳相,所以就变成这个拳头。我们从后面的经文来看,佛陀对阿难尊者这三个回答是不满意的,因为他没有回答到重点。我们解释一下。

古德说,释迦牟尼佛提出三个问题,其实答案只有一个,这个答案是相同的。说佛陀身上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你能够见到?为什么会有拳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有真如本性。你没有真如本性你怎么会有光明?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从真如本性显现出来。但是阿难尊者身为凡夫,无始劫来他习惯用攀缘心来看事情的外表,看事情的因缘,所以他的回答都是从表相上来回答。你看,为什么有这个光明?因为你有善业。我用什么见?用眼睛见。为什么有拳头?因为你把手指头弯屈起来。这三个问题,都是从外在的事相回答。所以佛陀是一点都不满意,佛陀后面会加以破斥。

佛陀第二段是用譬喻来暗示他。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这以下有两段的回答,佛陀的问,阿难尊者回答。佛陀在阿难尊者回答以后,提出一个譬喻,他说:我现在要用真实的语言来告诉你,我不再施设方便。大乘佛法凡是讲到因缘的部分,说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都叫方便,没有讲到根本的问题。但是讲到真如本性,这个就讲真实语了。真实语道理很深,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难理解。所以说即使有智慧的人,都要用譬喻才能够了解这个深奥的道理。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阿难,譬如说我现在有拳头,假设我没有手,我就没有拳头。我这个手可以变成掌、变成拳头。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才能够产生拳头。诶,这个道理是对的。佛陀说“有手才能够成就拳头”,用这个道理来譬喻说,假设你没有眼睛,就不能构成见了,你有眼根才构成见——意思就是说,佛陀用“有手才有拳头”来譬喻“有眼根才能够产生见”。从这个譬喻问阿难尊者说:你认为这两个譬喻是不是均等呢?道理上是不是均等呢?阿难尊者回答说:是啊,这个道理是均等的。比如说,我要没有眼根,我就不能构成见的功能;佛陀要没有手,就不能构成拳头。所以,以我的眼根来比喻见,就好像佛陀的手来比喻拳头一样,这个道理相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么,佛陀这一段的问答,就把阿难尊者整个情执点的全部问题浮现出来。在这段经文当中,佛陀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有拳头?你用什么来见?但是古德说,其实佛陀的重点是在“汝将谁见”——你用什么来见?就好像你在念佛,古人问你:“念佛是谁?”你用什么来念佛?你说我用嘴巴来念佛。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就好像我们一般说“我用嘴巴来念佛” 一样。这样的回答,可以看出这个人平常的心都是向外攀缘,没有回光返照。所以阿难尊者到现在还是认为说,因为有眼根才能够见。那么佛陀必须把他的问题逼出来,然后再来引导他怎么去开悟。所以这个地方叫作按定他的情执。

好,这以下第二段,佛陀正式来开显道理。说是:念佛是谁?能见的是谁?把这个道理开显出来。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第十三讲图三】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引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执,来开显众生本具的佛性。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佛陀正式指出阿难尊者的过失。

佛陀说:你说前面的情况相同,这道理上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一个人没有手,就没有拳头,这是一个正常的道理。但是你没有眼根,你的见并没有消失掉。“非见全无”,蕅益大师说,就是“非全无见”。眼根只是一个功能,真正能见的是见性。所以,你眼根败坏了,你还是能够见。你说你念佛是谁?你说嘴巴能够念佛,但是没有嘴巴的人他也可以念佛,他用心去念佛。这个地方是说,没有眼根的人他的见没有消失掉。这是什么道理?

佛陀以下正式地举例说明。我们看经文: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佛陀正式说明,说是念佛是谁?能见是谁?我们看,为什么说是“彼无眼者,非见全无”呢?佛陀说,你试着到路旁去,找那些眼根败坏的人。你随便找一个盲人,你问他说:你们平常这样走来走去,到底看到了什么?佛陀说:这么多盲人,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说,我现在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看出去就是一个黑暗之相,其他就什么都见不到了。从这个道理来看,他看到黑暗,只是一个因缘的显现,因为他眼根败坏了,所以他只好看到黑暗。但是背后那个能见的见性并没有亏损啊,他还是看到啊,只是他看到的是暗相而已啊。你不能够说他眼睛败坏了就见不到,就好像说嘴巴坏了他就不能念佛,不能这样讲。当然他嘴巴好,他会念得更清楚。也就是说,“前尘自暗,见何亏损”——这种暗相、光明相只是因缘的显现,对于见性是没有影响的。

阿难尊者提出一个疑问说:这么多盲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这怎么算是见呢?我们一般的见,是看到了青黄赤白,这算见。他看到黑暗,这怎么算是一种见的功能呢?佛陀说:这个盲人他没有眼根看到黑暗相;一个有眼根的人处在一个没有光明的黑暗的房间,他也看到一个黑暗相。那这两个黑暗相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这个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看到黑暗相,跟一个眼根败坏的人看到黑暗相,这两个黑暗相加以比较,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两个都有见到东西,只是见到黑暗相。我们要见到青黄赤白,有两种因素,要有内光跟外光。内光就是你眼根的那个瞳孔,内光不能有败坏;第二个,外在有光明的显现,你才能够见到青黄赤白。盲人是内光败坏,处在暗室当中是缺乏外光,所以内光、外光缺一不可,都见到暗相。

佛陀举出这个例子以后,就正式破斥阿难尊者:阿难,假设一个眼根败坏的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相,因为他的瞳孔败坏了。如果你今天把他的眼光治好,他的瞳孔遇到好的医生把它治好了,他又看到种种颜色,这个叫作“眼见”——你把眼光治好了,只是这个工具变好了而已。假设你一定要执着说,把眼睛治好了就是“眼见”,那这样子有一个问题。你看一个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他看到黑暗相,你给他灯光,他又见到种种色,那就变成“灯见”啰。灯是一个无情之物,假设灯能够有见,那么它就不是灯了,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啰。假设灯能够见,灯是身外之物,又关我们什么事情呢?所以,是故当知:灯光只能够显现万物之色,真正能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不是灯光;眼根只是能够显现万物的颜色,真正能够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要把因缘法跟真如法,所谓的不变性跟随缘性要分清楚。后面佛陀会说明。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六根,不要讲那么多啦,就从眼根来看好了。我们见闻觉知都不讲,就讲眼睛——见的功能。

佛陀眼睛看出去,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是手掌里面的一个槟榔果一样,很清楚。天人看三千大千世界,那个范围就稍微小一点。我们人看的又更小。蚂蚁在看又更小。那你可以说是佛陀见性最大,天人其次,人最少吗?不能这样讲。他看得到什么东西,那是业力的关系,那是因缘的关系。因缘关系很简单:他积集善业,他来生福报大,他就看得到东西,但是见性是没有改变。我们整个十法界的众生,不管你现出庄严相,现出卑劣相,那个见性都是不改变。而这个见性,菩萨要赶快把它找出来。菩萨云何发菩提心?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我们能够作生命的改造。我一定可以作一个改变。如果没有从因缘变化当中找到我们的本性,我们很难建立一个大乘的信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你建立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