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以民为基,国具人格

只要人民的国籍没有改变,就必然与国家休戚与共。国体、政体、阶级、组织等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源于社会关系在人民的委托下构建出不同的政治体系。但无论怎样变化,国家的根本不能变,一旦根本动摇,就可能面临亡国或国家分裂的危机。

人民之所以会奋起抵抗外敌侵略,正是因为他们深爱着这个国家,这份爱无关其他,只源于对国家这片土地、对共同生活的同胞以及国家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的深深眷恋。

但其他国家的人民并没有觉醒出这种理念,有的人或许生出了,但他们不是国家的主人。”

夏先衍也明白了华夏守护之灵所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吟诵起了一句句华夏人诗韵家国志,赤心映山河的诗句。

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卫家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茫茫沙海,狂风呼啸,将士们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可心中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与使命从未动摇。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诗人戴叔伦心怀壮志,愿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夜深人静,诗人张为仰望星空,心忧国家。手中之剑,是他随时准备为国家而战的武器。

诗人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即便身处卑微之位,也从未忘却对国家的忧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人在临终之际,仍然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身处茅屋,却心怀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