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八月以后,杨廷和的脚步也已经遍及淮安、扬州等地,随行的有少府的一个郎中,名祝应新。按照购粮契约定,皇帝内帑二十万两银子拨予杨廷和,由杨廷和去购买少府青正源粮商的粮食,随后赈济两淮各处盐场灶户。
二十万这个数字,并非是朱厚照最初的打算,他舍得花钱,只是后来发现并不需要花七八十万两那么多,那便按实际拨银。
此时京师地界市面上的价格,一石粮食大约需0.4两白银,20万两银子大约可以购得50万石的粮食,约合7500万斤的粮食。这个数量,赈几万人是足够的。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大米消耗量差不多就是2斤左右。
所以理论上,这笔银子可以让这些灶户吃的很好。兴许10万两也足够。
但实际上,银两下拨总是会被克扣,不是杨廷和、少府这一层克扣,而是下面的小吏克扣,那么多盐场,那么多人,总不能杨廷和去一个个赐饭,所以还是要依靠那些小吏。只能尽量看得紧一些,减少些这样的损失。
此外,实物交易同样受许多环境的限制。
虽然经过这几年朝廷认真的治理下,50万石的粮食,紧急凑些还是可以的。
但问题是运输!
此时的漕船每艘能运粮400石,若是50万石粮食一次运走,就需要临时征调1250艘船!
京杭大运河每日繁忙异常,漕粮北上也是关系重大的国策,船当然是不缺的,但忽然间说要找出1250艘来,那除非发生战争,到处征调。
即便青正源作为皇家的粮商,这一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发展的极为迅速,那也一样不容易。
因为没有人敢耽误漕运。
最后也是克服多重困难,先将10万石起运。
于是紧急联系、抽调、运粮……
八月初第一批粮食终于上路。
30多处盐场,5万多灶户……朝廷忽然间撤掉运司,各处盐场不可避免的有些混乱,底层之下,灶户的余盐销路陡然从紧。
朝廷杀了这么多人,即便胆子再大的人,也会有所收敛。
现如今余盐不仅出手困难,价格也极低。
赵慎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杨廷和给盼来了。
他一个刑部侍郎,忽然间给派成了巡盐御史,这便算了,恰好还遇上这种事情,真的是太看得起他了。
但和杨廷和几句话一讲,赵慎还是觉得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