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四人,各有才情,却也各有性情。我无过多嘱托,只愿你们能携手共进……
言罢,王坦之的目光渐渐涣散,似乎已无力再支撑这沉重的身躯。屋内,烛光似乎也黯淡了几分,仿佛在为这位宰相的离世而默哀。
……
宁康三年(375年)五月丙午日,王坦之病逝,年仅四十六岁。临终,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追赠安北将军,谥曰献。
……
南方的五月,天气已悄然变得燥热难耐,桓冲手持一柄精致的团扇,轻轻摇曳,试图驱散周身的暑气。
他的手中,紧握着王坦之临终前托付给他的那封沉甸甸的书信,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是王坦之对家族与国家的深深忧虑,更有一份对桓冲的殷切期望。
在桓温诸弟中,就以桓冲最渊博,有军事才干,于是很受桓温器重。
桓冲任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镇姑孰。
桓温有不臣之迹,而且昔日桓温连处以死刑之事都由自己专任。
但桓冲接替他后却尽忠于王室,不但将处死之事都先上报朝廷,连当时有人劝桓冲诛除时望,以专掌权力都被桓冲拒绝。
桓冲看罢书信叹息道:“王文度啊王文度,你可真是不让人安宁啊。”
沉默良久后,桓冲终于下定决心,伸手拿起笔墨,开始撰写一份奏疏。
这份奏疏,不仅是他对王坦之遗愿的回应,更是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与坚定承诺。
不久一份桓冲的奏疏引发朝廷震动:
桓冲以尚书仆射谢安辅政,声望极重,群情所归,桓冲于是打算解任扬州刺史并让给谢安,自求出镇。
这个决定被当时桓氏党众所反对,曾经桓温的幕僚郗超亦极力劝阻,扬州刺史作为掌握京畿、权位极重的职位,是当权者的必争之地。
……
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