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曰:“能”
“有干国之纪者,敢亲总六师,往正其罪乎?”
答曰:“敢”
史载孩子回答时“音响洪亮,神彩英毅”】
“那这么看是个不错的孩子啊。”
“长歪了?”
“你没说,会不会是瞎编的?为了凸现他的聪慧?”
“那可是史官!不会这么做的。”
【后来朱瞻基让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侍郎王骥等一干武臣对孩子进行了简单的军事训练】
【冥冥中一个flag冉冉升起,此番回答为他日后“不忘初心”的行为,埋下了第一个伏笔】
【宣德十年正月,朱瞻基驾崩不到十岁的朱祁镇即位】
“死了?这也太早了吧,朱祁镇还不到十岁!”
“难不成这个孩子是他的老年得子?”
朱瞻基/朱高炽:我(我儿)走的那么早吗?
朱瞻基一脸惊讶,登基十年就死了?他这么短命吗?
【虽然皇帝年幼,但彼时大明朝总体上处于太平盛世,家底丰厚】
【据《明史》载,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阎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世之象矣】
【而辅佐帝王,开创“仁宣之治”的“三杨内阁”更是先帝留下的一大宝贵财富】
【所谓“三杨”是指首辅杨士奇和另外两位辅臣杨荣,杨溥,其中杨士奇最稳重,杨荣最善断,杨溥最内敛,如此互补的行事风格,构成一个稳定的参赞决策的班底】
朱棣脸色深沉,就这么好的班底,甚至都不用朱祁镇操心,只要他不捣乱安心做个守成之君就好。
就这样,还能被俘虏?这个兔崽子干什么了!
【当初朱瞻基在远征漠北,处置谋反等一系列决策中“三杨”出力不小】
【而眼下朱祁镇年幼,不可能亲掌朝政,“三杨”又是钦定的顾命大臣,内阁的权力自然有所上升】
【新君即位之初,一切主张由内阁,六部,通政使司,都察院共议,草拟后,经太皇太后审核“命悉行之”】
【可见较之永乐大帝Judy在位时,阁臣已从草拟诏书的顾问进化成主导决策的力量】
【这种朝局为日后朱祁镇花式收权造作,埋下了第二个伏笔。】
【除“三杨”外,正统初年还有位名臣英国公张辅,其父张玉是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铁杆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