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训把资料放在桌上,“我刚了解到一项很有意义的专利——甲状腺微创手术背心式冷敷装置。这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恢复可是个大福音。”
赵飞扬接过资料,仔细翻阅起来。“这设计很巧妙啊!通过改良,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术后疼痛和皮下淤血,确实是个好东西。”赵飞扬说道。
“是啊,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个装置应用到我们的临床治疗中。”刘祖训眼神坚定地说。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联系了专利持有人,详细了解装置的具体情况,并商讨合作事宜。经过一番沟通,他们顺利达成合作意向,准备在医院开展临床试验,评估该装置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的实际效果。
与此同时,赵飞扬在浏览医学前沿资讯时,看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西湖大学的研究团队关于甲状腺髓样癌分子分型的研究成果。这一发现为甲状腺癌的精准治疗指明了新方向,通过针对BRAF、RET、NTRK等基因突变靶点,使用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普拉替尼、拉罗替尼等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能激活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祖训,你看这个研究,太有价值了!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我们的治疗中,肯定能让更多甲状腺癌患者受益。”赵飞扬把电脑屏幕转向刘祖训。
刘祖训看完后,兴奋地说:“没错!我们得赶紧组织团队研究一下,看看怎么把这些新的治疗手段和我们现有的方案结合起来。”
赵飞扬和刘祖训召集了医院里肿瘤科、外科、免疫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赵飞扬站在前方,指着投影上的资料说道:“各位,今天我们有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要讨论。一是甲状腺微创手术背心式冷敷装置的临床应用,二是甲状腺髓样癌分子分型的研究成果在治疗中的应用。大家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看法。”
外科专家林教授率先发言:“从手术角度来看,甲状腺微创手术后的冷敷对于减轻疼痛和淤血至关重要。这个背心式冷敷装置如果能在保证冷敷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舒适度,那将大大改善患者的术后体验。但我们需要在实际使用中观察它的贴合度、冷敷时间和温度的控制等问题。”
肿瘤科专家李教授接着说:“关于甲状腺髓样癌分子分型的研究成果,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思路。针对不同的基因突变靶点使用特定药物,能更有针对性地抑制肿瘤生长。不过,我们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免疫学专家张博士补充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激活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方面有很大潜力,但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刘祖训认真听完大家的发言,说道:“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林教授负责组织甲状腺微创手术背心式冷敷装置的临床试验,观察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李教授带领团队研究甲状腺髓样癌分子分型指导下的药物治疗方案,探索最佳的用药组合和剂量;张博士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我和赵飞扬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研究顺利进行。大家有什么问题随时沟通,我们争取早日取得突破。”
研究工作迅速展开。林教授带领团队挑选了一批甲状腺癌患者,在他们术后使用背心式冷敷装置,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在一间病房里,林教授为一位刚做完手术的患者穿上冷敷装置,耐心地说道:“大妈,这是我们新引进的冷敷装置,穿上它能减轻您术后的疼痛和淤血。您要是有什么不舒服,随时告诉我们。”
患者感激地说:“谢谢医生,希望能快点好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林教授团队发现,大部分患者在使用冷敷装置后,疼痛和淤血情况明显减轻,而且装置的舒适度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但也有少数患者反映,装置在出汗后会有些闷热。
“看来我们还需要对装置的透气性进行优化。”林教授对团队成员说道。
李教授的团队则对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根据突变靶点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在为一位携带RET基因突变的患者制定方案时,团队成员们展开了讨论。
“这位患者的RET基因突变,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普拉替尼。但要注意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李教授说道。
“好的,李教授。我们会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指标,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一位医生回应道。
张博士的免疫学团队则在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样本检测,观察免疫反应的变化。在一次实验中,他们发现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后,部分动物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但也出现了轻微的炎症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