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剽悍的小娘子
“大熙立国之初,太祖陛下钦定文官治国的国策,并立下誓言,不杀言官及士大夫。
陛下斩杀几十名文官,动摇国本,于国不忠;违背了太祖陛下誓言,于子不孝啊。
如此不忠不孝的行径,若再不予以规劝,长此以往,礼法不存,大熙将无以为继。
此事乃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事,咱们身为读书人,当立身持正,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同窗们,若是舍弃己身,能劝得皇帝回归正途,便是万死也得其所。”
苏虞赶到御街,隔着大老远,就见一个十七八岁,身穿青色长袍,绣着竹子纹样,满身书卷气的男子站在樊楼主楼门口的大石狮上,涨红了脸,振臂高呼。
旁边一群书生围着他,如同嗑了药般激愤。
“何兄说得对,陛下如此暴虐,随意杀人,与商纣夏桀有何不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咱们有责任进行规劝,不能再沉默了。”
苏虞光看着都觉得玄幻。当众骂皇帝是商纣夏桀,这群书生是真不怕死啊。
然而这又是可以理解的。
大熙不是宋朝,某些方面和宋朝又很相像。经济发达,民风开放,言论甚是自由,没有明清那么压抑。
再加上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崇高,书生们说点过格的话,只要打着谏言的名号,皇帝一般都不会追究。还得摆出一副我很听劝,我能纳言的姿态。
所以即便皇帝刚杀了几十个人,破了皇帝不杀言官、士大夫的传统,这群人也没怎么害怕,实在是大胆惯了。
但苏虞怕。
她是习惯性胆小。
可能是死过一遭,再次得来的生命她很珍惜,珍惜过了头以至于她只要察觉到一点危险的痕迹就想逃跑。
如果不是怕苏明言那家伙也混在这里搞事情,她一定窝在家里,研究她的避暑佳肴,绝不轻易出门一步。
苏虞不知道,被骂的当事人,正好就在樊楼主楼二楼的包厢里听着。
皇帝有个习惯,高兴不高兴,都爱出宫找个酒楼喝茶。
酒楼热闹,各种消遣都有,鱼龙混杂,更能让他听到一些高坐庙台所听不到的声音。
比如现在。
不过此时皇帝的心情确实不太美妙。
这群书生只看到他杀人,却不曾看到他为什么杀人。
他们为死去的那几十个文官可惜,却不曾想过在他们贪污受贿背后,有多少百姓无辜枉死。又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又有多少子民沦落为孤寡。
门口的书生越骂越起劲,仿佛如此便能体现自己忠君爱国、不畏强权的高尚品质。
苏虞踮着脚在这群人里找苏明言。
她都不知道自己是希望找到他,还是找不到他。
找了好一会儿,没见到人,苏虞稍稍松了口气。
正想着离开,就听到有人问:“可是就连御史大夫死谏都未能改变皇帝的想法,我们这些连功名都未曾录取的小小书生又能有何办法?我们连陛下的面都见不到。”话音里透着沮丧。
另一人早有计策:“一人言渺,众人声长。咱们一个人或许不能让陛下正塑己身,但若有一百个,一千个,乃至一万个书生联名上书呢?”
“万民书?”
“对,就是万民书。若有万民书,陛下自当了解我等的决心和意志,虽万死而不悔也。”
苏虞闻言,浑身汗毛直立。
这万民书,你要是夸皇帝,歌功颂德的,那确实让人开心。
可你这是骂人啊,这万民书就是一种变相的威胁:看,大家都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该改,该端正态度的是你!
让皇帝端正态度,皇帝能开心?
怕不是得气炸了吧!
不行,我得赶紧走,不能被牵连进去。虽说她不是书生,但谁知道皇帝愤怒之下还会不会辨别你是不是书生。万一一股脑儿把她也抓走了呢?
刚要转身,脚还没迈出去,就听得一个非常熟悉的公鸭嗓在喊:“还有我,还有我,何兄,我的名字还没写上呢!”
苏虞一回头,就见苏明言那小子上蹿下跳地要在万民书上签字。
苏虞眉心狠狠跳了两下,这臭小子,不在书院好好读书,跑到这儿来闹什么?毛都没长齐的家伙,签什么万民书?
签下名字,回头追究起来,这就是妥妥的证据,跑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