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东亚虽然有颗奋起的心,奈何自己技术积累实在太弱,大西洋又只愿意分点残羹剩饭,关键的核心技术那是一样不给,好不容易搞出了雷轰高达又要面临成本高,驾驶员难找的问题。
结果HCLI开发社横空出世,从希尔德手下设计(复原)出的MS充满了简洁的风格,乍一看根本不像是曙光社的风格,但偏偏又与东亚的人才储备极为契合。
身为老牌强国的东亚手上积累了大量的旧时代军人,HCLI的两款TMA对那些MA驾驶员来说上手没有半点难度,加普兰还有个G力限制,亚西玛根本就是为自然人老兵量身定做的机体。
就在齐格飞到达东亚的前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东亚政府对HCLI提出了‘量产型’MS的设计需求,虽然只是意向征询,但这对一贯保守的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要知道雷轰高达从设计到生产完全是由本土企业富士山社来完成的,这还仅仅只是一款样板机,真正的‘量产机’可是涉及到一个国家大动脉的核心问题,东亚愿意把这个需求告知HCLI,小部分原因是希尔德一手打造出的良好口碑起到了作用。
至于乌兹米纸执政期吉纳的那种骚操作,打着合作开发的名义实则偷偷为自己攒技术,这种事放在国家层面来说,吉纳不做也会有其他人来做,连道德败坏都算不上。
不过在齐格飞离开奥布前,希尔德只是完成了里歇尔和杰刚的初稿,具体怎么操作还没有彻底定稿,这两架机体虽然不能通用G系列的背包,但是也有各自的换装系统。
而东亚放着成熟的G系列不要,非得舍近求远找到HCLI,除了那一点点的信任外,更多的还是不想自己国家的军备和一个‘到处拉屎’的国家共用一套体系,拾起大西洋的牙慧还得看人脸色,和奥布合作反而可以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才是他们愿意把HCLI而不是曙光社纳入量产计划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
回到眼前,齐格飞觉得怪异的是,按照当初与东亚做沟通时得到的反馈,两架迦楼罗级显然是要配置给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兵们使用的,快速反应部队可不是什么新兵蛋子能混资历的地方。
但是现在这架鲲鹏一号舰上,入目所见的驾驶员们,除了吉斯特一眼就能看出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外,其他几个人完全就是一脸的青涩,齐格飞甚至怀疑这批人都是刚从军校毕业就被直接送到了这里,总之就是和这支部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奇怪我的伙伴们太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