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二十章:向北(7)

北唐 蚕室废人 2542 字 1个月前

柴荣问道:“西平王向京师递降表,为何不通过延州地李太保,反倒舍近求远,求助于灵州的冯留后?”

拓跋光轻轻叹道:“卑职若是取道延州,只怕至今还被软禁在边塞,不得进京面见大王呢柴荣不动声色地笑了笑:“李使君是对李太保不放心了?”

拓跋光抬眼看了柴荣一眼,毫不客气地道:“大王没有发觉么?关中局势,一向平衡,诸藩之间互不统属,却共尊王化,然而自延州的李文革异军突起以来,这个平衡已经不复存在,今日之关中,已经渐渐有重新恢复一统的迹象了……”

柴荣笑道:“这不是很好么?自唐以来。天下分崩离析久矣,生民苦于战乱,无论是当今陛下还是孤王,都惟愿天下能够早一日回复一统,乾坤混一,百姓黎庶才有安居乐业之时……”

拓跋光冷笑:“那要看。关中究竟是混一于朝廷还是混一于李文革……”

柴荣的脸色冷淡下来:“使君慎言,李文革是朝廷的右骁卫大将军,不是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的藩王。这种离间构陷的伎俩,就不要在汴京拿出来惹人笑话了吧?”

拓跋光毫不气馁,神情诚恳地道:“大王请深思,李文革个人是否有异心,下官不敢妄言。不过天下大事,向来是时势造就英雄,一旦李文革在关中成了气候,其人又是前唐宗室之后。身份显赫,在关中一呼百应。到时候纵然他自家不愿割据,那些追随他征伐的士兵和臣僚们,难道还能够忍得住么?关中虽然人丁凋敝,八百里秦川却是当年的膏腴之地,帝业之资,关中若下。河西陇右之地,早晚重归李姓,到时候大王还能够稳坐汴京,做这半壁江山地偏安太子?”

柴荣眼睑垂了下来:“使君好口才,难怪西平王就算明知你身上有病也要派你出使。这番说辞加身,就算不能说动父皇与中书,只要传扬出去,李大将军便再难在前方安心用兵,好算计……”

这几日拓跋光在京城内连番走动,先后拜访了中书的范质、李谷、王溥三位宰相和枢密院的诸位长官。甚至连禁军大佬那里他也用银钱打通走了几家。朝廷上能够说得上话的大人物,除了柴荣之外,他都走了个遍。当然,这些人都是在官场中打熬得成了精的人物,自然不会答应他的请托来构陷离间正得郭威宠信地李文革,不过看在重礼的面上,却也都客气地见了见这位西北来使。

只有一个例外,拓跋光在著名的和事佬中书令冯道的门前吃了闭门羹,连礼单都没能送得进去。

拓跋光这才知道,这名声毁誉参半地老头子的清廉名声并非虚言……

如今被柴荣拆穿了用心。拓跋光却也并不尴尬,他拱了拱手:“大王言重了,光所说都是事实。李大将军个人如何打算,光不知,光只知道。若朝廷任凭李大将军吞并了银夏四州。则放眼关中,再无人是李大将军的对手。平夏八部虽然与朝廷言语服色不同,却并无吞并中原与朝廷争相逐鹿的野心,汉人视我等为野兽,自然不会臣服与我等,因此平夏部纵然桀骜,却也终归不过是朝廷边患,李文革若据关中,他是汉人皇族后裔,又在关中屯田修耕,名声极好,一旦自立,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柴荣笑了笑:“我却不懂,这番话,迟不说早不说,迟至今日西平王才想起来,要使君来到京城对朝廷和陛下说。却不知这番道理是西平王原先不懂呢,还是西平王原先懂得,却不肯对朝廷说呢?”

拓跋光眉头一皱,柴荣地语中之意,他怎能不明白,斟酌半晌,开口道:“原先家叔与大周是敌,自然没甚可说,如今既然归顺,就是朝廷臣子,自然要言无不尽了……”

柴荣声调再度冷了下来:“若无李大将军大兵压境,西平王和朝廷之间,能够就这般轻松地化敌为友么?”

拓跋光抬起头,十分恳切地道:“枝节我本就无意细说,光来见大王,只是希望大王和皇帝能够明白。西北留下平夏八族,对朝廷是有利地,朝廷希望的,其实不过也是一个肯于臣服地部族罢了。如今我们已经臣服了,朝廷的目的已经达到,此刻李文革的兴兵对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好处了,即便我族被灭,银夏四州短期内非但无法回归王化,反倒会变成李文革的私人势力,这是现实。世上并无永恒之敌,也无永恒之友,只有永恒之利。”

柴荣轻轻站起了身,淡淡看着拓跋光道:“感谢使君地坦诚,请转告西平王,若真的希望得到朝廷宽宥,便自缚向李大将军请降,八部归顺之后,朝廷自然会对平夏网开一面,入朝侍卫也好,世守西陲也罢,均可商量,明白了么?”

拓跋光大惊,他猛地站起身,张着嘴却再说不出话来!

柴荣冷笑了一声:“使君是个难得的聪明人,须得知道,平衡也好,亲疏也罢,朝廷看人论事,自有朝廷的法度规制。即便朝廷真的对李大将军有所顾虑,真的要削李大将军的兵权,也绝不会是因为平夏使者的几句话……请使君记住,在自缚请降入朝之前,西平王和你都还是朝廷的敌人,陛下也好,朝廷也好,决不会因为敌人的话而掣肘朝廷地统兵大将——要行反间计,使君本该去金陵,汴梁——不是使君该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