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那马忠良一马当先,率先抵达任职之地。而与此同时,李占春与谭弘二人则分别率领所部军队驻守于夔州以及涪陵两地,呈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就在这紧张的部署之际,祁磊也不甘示弱,他亲自统率着一万精锐之师,浩浩荡荡地向着富顺县进发。一路上旌旗飘扬,军容严整,士兵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扬起漫天尘土。这支队伍如同一股洪流般滚滚向前,其气势磅礴,令人为之侧目,几支队伍的行动,对重庆形成拱卫之势。
只见那滔滔江水之上,一艘艘看似普通的运粮船只正缓缓地朝着顺庆和遂宁方向驶去。然而,这些船只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它们实际上都是水军所伪装而成!
每一艘船上都满载着士兵、堆积如山的粮草、健壮的马匹以及大量的火药和各式兵器。士兵们身着便衣,隐匿于船舱之中,时刻保持警惕;粮草被严密遮盖,以防引起他人注意;马匹则安静地待在特制的马厩内,等待着冲锋陷阵的那一刻;而那些火药和兵器,则被精心藏匿在隐秘之处,确保安全无虞。
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这些船只终于陆续抵达了顺庆。此时的顺庆已经集结了将近五万名士兵,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整个顺庆城弥漫着紧张而又严肃的气氛,每个人都深知即将到来的战斗将会异常激烈。
而李国英根本就不认为安民军会在秋收前发动攻势。
一是这个时候安民军粮食不多,他不知道的是安民军的口号就是打到阆中吃大米;二是这个时候正是四川盆地的雨季,嘉陵江正值汛期,各地道路泥泞湿滑,并不利于展开大的军事运行。因此此时的李国英正在焦急地上书多尔衮,痛陈汉中四川连成一气,经营西南的方略,一句话都交给他,不要吴三桂这个孙子到汉中来。 小说免费大全
不过多尔衮是一个成熟睿智的人,保持西南半壁的的战略支点才是重要的事情,以安民军在与豪格作战时爆发的恐怖实力,李国英要是单独与安民军对敌,结果无限接近于被全歼,所以他给了李国英各方面优惠条件,威逼利诱他与李国汉合作,李国英口头答应,私下里使了无数绊子。
紧接着便是筹备作战,十多万人的协同动作,需要复杂的军事计划。作战时间按照两个月计算,五万进攻人员每人每天一斤半粮食,至少得需要450万斤粮食,如果没有军事行动可能只需要360万斤粮食,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粮食运送到前线,民夫得数万人,加上军粮,总共得准备600万斤粮食,如果每艘船运送1万斤粮食,得6百船,加上运送到各个军营,花费更多。
然后是囤积火药,上战场的总共有两百门大炮,平均每门大炮发射50次,就得1万发炮弹,每个炮弹10斤火药,加上中途和使用过程的损耗,那么就得15万斤火药,库存将消耗二分之一,必须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啊。
在山城重庆那座隐秘而繁忙的大本营内,灯火常常彻夜通明,宛如白昼一般。参谋们如同忙碌的蜜蜂般来来往往,他们脚步匆匆,神色凝重。有些人甚至连续数日无法归家,与家人团聚成为一种奢望。就连日常的饮食,也只能依靠厨房人员将饭菜送来。
此时正值盛夏,天气异常闷热,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之中。李定国和汪公福已经好几日未曾合眼休息了,他们的双眼布满血丝,猩红如血,原本整洁的面容如今被杂乱的胡须所掩盖。然而,他却像一座雕塑般,静静地伫立在那张巨大的军事地图前,一动也不动。
从关乎整个四川地区局势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到细致入微、涉及连排级作战单位具体部署的战术安排,每一个环节他们都要亲自过问,仔细斟酌,并运用自己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进行精确计算。
就在这紧张压抑的氛围中,突然间,一阵爽朗的笑声打破了沉寂。只见汪公福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一旁的参谋见状,赶忙上前询问:“参谋长,究竟是什么事情让您如此高兴啊?”
“命令装备和兵员船只伪装成运粮船,拉到顺庆去,这样李国英才不至于产生怀疑,我们的初期作战行动会顺利得多。”
事实上参与北伐的重庆部队主要是第7旅,部队一个营一个营地用船运至顺庆府,然后隐藏起来。装备随后在运粮船的掩护下,运送到了顺庆府,分发到部队。粮食、兵器、火药等等,全部都通过伪装运送到了前线。
李国英最近却心情阴郁,多尔衮有点翻脸不认人的感觉,执意将吴三桂派驻到汉中,如果吴三桂占领汉中,那么李国英就得依靠川北和川西之地养自己的军队。当然这些地方倒是远比汉中要更大更肥沃,可是这些地方刚刚经历过两年多残酷的战乱,好多村子坟头比房子多,鬼火比炊烟盛,没有人李国英拿什么养自己的几万大军?
但多尔衮不这么想,豪格虽死,可势力还在,李国英终究是豪格的部下,如果把四川和汉中全部给了李国英,且不说他多尔衮不答应,就是整个满洲统治集团,也不会答应,汉高祖刘邦,就是通过汉中和蜀地起兵,最后建立了大汉王朝的,李国英这个汉臣,岂可让他占据这么大的地方?
李国英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事实上,驻兵阆中后,清政府四川巡抚衙门一直在做移民实边的工作,鼓励陕西湖北人迁居到四川,湖北的主要进入巴州等地,陕西人中,汉中人最近,跑到了绵阳、德阳和成都肥沃的大平原上,开荒种地,清政府发种子分配土地,关中、陕北之民就到了广元和阆中,这地方他们觉得很不错了,不少人在此安家落户。李国英此时更是加快了移民的步伐,给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移民,到当年八月,约有三万户人进入四川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