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的拼搏与奉献当时的省公路局建桥职工们面临诸多困难,由于大桥地处高原,夏秋河水湍急,只能利用冬季枯水季节施工.他们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没有先进的施工设备,就靠人力肩扛手抬沉重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受低温影响凝结慢,他们就搭暖棚、烧炉火来促进混凝土凝结,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在三个冬天的艰苦奋战后,让大桥得以建成.
老船王的无私与转变直本·尼玛才仁作为直门达渡口的第三十六代摆渡传承人,曾靠着30多只皮船在此营生,当通天河大桥建成后,意味着他的家族千年渡口营生结束,村民面临失业,但他并未颓废,而是积极转变思路,买来大卡车跑运输,还从事珠宝、皮毛等生意,并带动村子里的年轻人一起换个方式奔生活,展现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胸怀与担当.
守桥人的坚守与传承如永丁老人,原本是歇武镇石灰厂厂长,收入可观,但当党和政府召唤他担任通天河大桥首任守桥班班长时,他毅然放弃“金饭碗”,开启了十三年如一日的守桥岁月,为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再度启程,海拔渐高,稀薄空气开始考验两人的身体极限。车子爬上海拔近五千米的唐古拉山镇时,张楠面色惨白,脑袋像被重锤敲击般阵阵剧痛,胃里更是翻江倒海。
张北赶忙靠边停车,手忙脚乱翻出氧气瓶递过去,心疼地轻抚她后背:“撑不住咱就回去,别硬扛。”张楠却一把推开氧气瓶,大口喘着粗气:“不,我能行,到了这儿就没回头路。”
镇里简陋的小饭馆飘出阵阵炊烟,几个人人囫囵吃下几碗热气腾腾的面片汤,暖意重回四肢百骸。饭馆老板是个豪爽藏族大叔,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叮嘱:“前面五道梁,邪性得很,气压低、氧气少,千万慢点开,别打瞌睡!”张北郑重谢过,李富贵心底却多了几分凝重。
车子驶入五道梁路段,周遭景色愈发荒凉,寸草不生的土地裸露着褐红色肌肤,狂风裹挟砂石,噼里啪啦砸在车窗上。
张楠强忍着高原反应,紧盯着窗外,突然,一抹灵动身影闯入眼帘——是藏羚羊!三五成群的藏羚羊在不远处山坡上跳跃、吃草,身姿矫健优雅。张北急忙刹车,拿起相机,镜头追随着羚羊群,快门声此起彼伏。“原来真能碰上它们,太美了……”张楠喃喃自语,眼中满是惊喜,全然忘了身体不适。
可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寒风从窗缝灌进来,温度急剧下降,夜色如墨般迅速浸透荒野。被困在这“生命禁区”,恐惧如藤蔓般缠上心头。
“怎么办?会不会有狼啊……”小杏声音带着哭腔,紧紧拽住张北胳膊。张北佯装镇定额头汗珠滚落却瞬间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