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问道

而儒家圣人孔子在《中庸》亦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甚至是兵家始祖孙子也曾言道:“兵者,诡道也。”。

这便是人族先贤之理解,这些人通过沟通天道,理解天道法则,没有修行却能获得极其强横的修为,便是因为“天道”所在。

又如太清圣人曾说过:“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

其中 “可道”,亦有可法之意,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人族有俗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道可道”一十二字下一句中,太清圣人讲到“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

因此才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

其中之意便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

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这边是太清圣人的苦心,祂提出“道”,同时告诉芸芸众生,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

接着又强调,不可执着“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

再深一层,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的 ‘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