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宋忠收集的情报

京营这里的利益,远远还没有商业上面利益大,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

以后自己准备对商业下手的,农税的收成对于商业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农税也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温饱而已,所以可以预见,将来动商业的时候。

自己要面临的压力有多大,以现在的班底是不够的。

正好,马上就到了建文二年了,朝廷已经在准备恩科了。

朱允炆可是记得这一科,会涌现很大一批人才,可以说是明初的肱骨之臣了。

要准备对这样人下手了,这些成长起来,可是自己最好的班底。

同时,这些成长需要时间,这段时间之内,对于工匠的改革,要加紧了。

工匠用好了,那可是将来,改革商业的基石,这些人是可以搭建工业的基础的。

“齐泰、黄子澄等一干文官,在王伦小院聚会。

企图利用京城赶考的士子,叩阙上书!”

“哦?这帮人看来还是不死心啊!”

听着朴不用的汇报,朱允炆一只手撑着脑袋,一只手放在书案上,手指不停敲打着。

看来黄子澄这些年作为朱允炆的讲师,习惯了朱允炆的言听计从,这次关于削藩的事情没有答应二人。

让二人的心态失衡了,从而让这二人失去对于皇权的敬畏之心。

再说,这些年黄子澄教育朱允炆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朱允炆教育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那就是所谓的儒家的终极梦想,“圣天子坐垂堂,垂拱而治!”这就是黄子澄的追求。

也是儒家那些纯书生文人的终究追求,充满着理想主义。

所以就有后来,黄子澄等人鼓动朱允炆恢复周朝的“井田制!”

这种不尊求事实的变革,历史上像黄子澄的这种文人比比皆是。

以前的朱允炆或许是相信黄子澄这套东西的,那是因为那时候的他学的都是循古。

这也就是思维的误区“以果倒因”,在现实出现问题的时候,从这件事情的结果所产生的结果。

来推到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