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朱允炆的心 众臣终叹服

“朕期待众位爱卿,能够携手并进,与朕共同打造一个真正的大明盛世。这个盛世,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更是人心的凝聚、社会的和谐。我们要让每一个百姓都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温暖,让每一个子民都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

太祖皇帝起于微末,他披荆斩棘,历经磨难,最终再造中华,此乃我华夏民族的千古之功。然而,自汉唐以来,我华夏儿女似乎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忘记了继续前行的脚步。我们的汉家衣冠,虽然依旧华丽,但背后的道路却是筚路蓝缕,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众卿皆是国之栋梁,国士无双。你们拥有卓越的才华和无尽的智慧,何不再次携手,共同打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大明盛世?让我们的国家再次焕发出汉唐时期的光辉,让华夏荣光再次照耀四方。

朕相信,在众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众人听到朱允炆的话,脸上纷纷露出了微妙的表情,那是一种既惊讶又敬佩的神色。他们显然都听出了朱允炆话语中的坚定与决心,对于他的直白和坦诚感到惊讶,同时,也对他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改革的勇气感到敬佩。

朱允炆的话语中,透露出的决心与勇气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撼。他的话语直白而有力,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直指问题的核心。如果这个时候,还有谁敢支持维持现有的盐引制度,那就无异于是在公然挑战朱允炆的权威,显露出居心叵测的意图。

在谨慎殿内的众人,无一不是朝廷的重臣,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吏,对于政治风向的把握极为敏锐。他们深知,此刻如果谁敢头铁地去反对朱允炆的新盐政政策,那就等同于是在自掘坟墓。前几天的京营阅兵,他们亲眼见证了京营的蜕变与改变,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印象深刻。朱允炆的决策与智慧,已经得到了事实的验证,他们自然不会再有任何的疑虑与动摇。

“陛下,圣明!臣等定当追随陛下,鞠躬尽瘁,再造汉唐盛世,复我华夏荣光。”众人齐声行礼,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对朱允炆的敬仰与忠诚。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必须紧随朱允炆的步伐,共同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让华夏民族再次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朱允炆静静地看着面前的这帮大明的核心人物,每个人都是经历过风雨的经年老吏。他们有的神情激动,有的眼中甚至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这一刻,他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尽管这些大臣们个个都是官场老手,心思深沉如狐狸,但至少在这一次的盐政改革上,他们并没有表示出反对。他明白,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完全接受了自己的主张,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一改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自从他执政以来,从未向这些老臣们详细阐述过自己的执政理念。今日,他借盐政改革之机,将自己的执政态度表达出来,希望能消除一些君臣之间的隔阂。他深知,在未来的执政路上,对于那些不能与自己同心同德的人,他必将毫不留情地将其抛弃。而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人也不能怪罪于他。

朱允炆轻轻地摆了摆手,温和地说:“诸位爱卿,请起。此次盐政改革,关乎国朝之根本,朕希望众位爱卿能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这一仁政,使其名垂青史。”

众臣闻言,纷纷躬身行礼,齐声答道:“臣等遵旨,必竭心尽力,不负圣望。”

朱允炆的目光转向郁爱卿,说道:“郁爱卿,盐政改革一事,户部责任重大,希望你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郁爱卿深深一礼,语气坚定地说:“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陛下所托。”

看着郁爱卿那坚毅的目光,朱允炆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只要君臣一心,共同努力,这次盐政改革定能取得成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众人离开了谨慎殿,脚步轻快,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神色。一起激动的讨论着刚刚在谨慎殿中,朱允炆对于盐政和商业的阐述。今天朱允炆的阐述,仿佛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许多东西和名词都是第一次听。朱允炆的说的东西,他们需要时间来消化。

“诸位,不若到户部一聚?”就在众人走到宫门处,就要各自离去的时候,郁新突然拦住大家说道。

“哈哈,应有之礼,那就叨扰敦本了。”

众人心中都对朱允炆所说的东西,显然没有消化,与其回家自己枯坐难受,不如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对于郁新的邀请,众人纷纷点头应诺。

就在众臣离去没多久,朴不用匆匆赶来,面色凝重地报告说:“皇爷,周王求见。”

朱允炆闻言,眉头微微一挑,随即恢复平静。他转过身,望向朴不用,淡淡地说道:“请周王进殿。”

不一会儿,一位身着华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面容温和,气质儒雅,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书卷气。他走到朱允炆面前,恭敬地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朱允炆微笑着摆摆手,说道:“五叔免礼,自家人不用客气。来呀,上茶赐座。”

侍从们应声而动,很快便为周王备好了茶水和座位。周王坐下后,朱允炆仔细打量着他,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眼前的这位五叔,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气宇轩昂,谈吐不凡,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朱允炆知道历史上,这位最小的嫡亲叔叔,一直都是无欲无求。把人生活的事明明白白,追求艺术、医术、文学,就是对于权力没啥大兴趣。如果不是自己的逼迫,或许都不会被贬到西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