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吏治的松惫 底层的架构

京城,谨慎殿

随着周王出京师这一个月以来,关于藩王同意军改的折子,不断的传递上来。朱允炆的心情是高兴的,从继位之初的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几个月以来的夙兴夜寐。总算是成果喜人,全面军改的施行,总算是给了朱允炆一丝安全感了。军权的全部抓入手中,对自己的皇位,现在显然是最为稳固的基石。

同时扬州的案子、暴昭的案子审理完结了。朝堂之上的文官们之间龌龊,也会被强力的手腕镇住,然而这不是朱允炆想要的。脑海中那个真实的梦,每时每刻都在告诫自己,如今的朝堂选官制度是有问题。

接下来的建文初年的抡才大典,传统科举选出来的只是一帮知道理论知识,道德君子而已。他们缺少基层的工作经验,也缺少生活化的技能。真正能懂得民间疾苦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对于吏部的改革,应该提上日程了,对于选官制度的改革,应该更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对于文官们的监察制度,对于都察院的改革,也可以加入进来。因为朱允炆明白,只有建立了完整的长效的机制,才能完成制度上有依可循,才能长久的推行下去。

“皇爷,吏部尚书张大人、户部尚书陈大人,求见!”这个时候太监来报。

“宣!”

“臣张紞、陈迪,拜见陛下。”二人走到大殿中央,躬身行礼道。

“平身,二位老大人,今日联袂而来,所谓何事?”朱允炆一脸微笑的开口道。

“陛下,如今因为通倭案的原因,江浙闽三地严重缺人,老臣领吏部,拟出了一份名单,还请陛下过目。”这个时候吏部尚书张紞开口道。

“爱卿朕想问,你们现在吏部选官的标准,是什么?”朱允炆看了一会之后,抬头看向张紞问道。

“陛下,如今吏部主要以铨选、荐举为标准,荐举方法主要是:一是派遣官员到各地访求贤能。二是责成各级官府荐举人才。再者就是铨选,吏部会根据官员的资历、才能、品德等进行综合考量和安排职位。”张紞回答道。

听到张紞的回答,朱允炆心中果然,按照这种选官标准,很容易滋生腐败。就拿举荐制度来说,这种方法类似于,汉朝的举孝廉。而举荐制度,完全只是靠着朝中大人的人品作为保证,说白了就是信誉。

虽然作为大官,虽然很爱惜自己的名声,但是从另外一角度来看。这个被举荐的人,就会深深打上举荐官员的烙印,这样就会结党。被举荐的人,将会继承举荐之人的政治遗产,同时也享受着举荐之人带来的便利。

如果这个被举荐的人,如果旗帜鲜明的去反对举荐他的人,那么他将会在这个官场寸步难行,按照道德的标准,这个人就是道德有缺。毫无信誉可言,即使政见不合也不能反对举荐之人。可以说被举荐的人,就是举荐之人的死党,这个烙印一辈子也除不了。

再说第二种的铨选制度,从资历、才能、品德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东西都是犹如浮萍之木。资历的另一种说法,就是熬出来的,这种官就是懒官,每天摸鱼,慢慢的熬时间就行了。才能,这个就更扯淡了,能考上科举进士的,有几个没才能呢?所以这个才能,首先第一点就是文章写得好。然后就是品德,就是儒家那套的道德君子,就像你是个御史清流,这就是道德楷模。所以朱允炆,对于现在选官制度,是有很大的意见的。

“爱卿,朕有一问。你觉得现在的官员考察制度,选出的官员能快速的胜任官职么?或者这样的官员制度,能不能快速的培养出优秀的官员?”朱允炆问疑惑道。

“陛下,我朝的官员考察制度是太祖制定下来的,由于开国时期百废待兴,朝廷一直没有开科举,所以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举荐制度。后来朝廷稳定之后,太祖重开科举,参照前朝的铨选制度,制定并完善现在的官员选察制度。”

张紞顿了一顿,继续道:“至于陛下所问,现在的官员考察制度是否能快速胜任官职,或是否能快速培养优秀官员,老臣认为,这取决于诸多因素。”

“哦?愿闻其详。”朱允炆饶有兴趣地看着张紞。

“首先,官员的胜任与否,除了自身的才能和品德,还需要时间的历练和实践的磨砺。即使是才高八斗的士子,初入官场也难免手忙脚乱,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和学习。其次,优秀官员的培养,除了制度本身的完善,还需要朝廷的悉心栽培和严格监督。朝廷应该为官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同时加强对其行为的监督,确保其能够廉洁奉公,公正无私。”

张紞的回答虽然未能完全解答朱允炆的疑惑,但也让朱允炆看到了他对官员选拔和培养问题的深入思考。朱允炆微微点头,道:“爱卿所言有理。不过,朕认为,现行的官员选拔制度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举荐制度容易滋生腐败和结党营私,而铨选制度则过于依赖资历和品德,难以真正选拔出有才干的人才。”

“陛下所言极是。”张紞躬身道,“老臣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现行的官员选拔制度。老臣认为,可以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增加对官员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加强对官员品德的监督。另外,也可以借鉴前朝的一些做法,如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和选拔。”

听到这里,朱允炆心中一动,他深知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朝廷的稳定和发展,更关系到百姓的福祉。

于是,他开口道:“爱卿的建议很好,朕想来不是有一个现成的部门么?如果我们把都察院的责任职能重组,之前朕就一直有所思虑,督察御史之职,本身就有纠察之责。但是其风闻奏事之能,让朕深感忧虑,如此朕思来把风闻奏事之权稍加限制。让监察御史来负责此事,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廉洁奉公,为朝廷和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