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群臣错愕。
魏国派使臣前来他们能理解,是为了和谈。
可楚国、赵国派使臣来干什么?
然而不等群臣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大太监又是一声尖细声音提醒:“韩国也传来消息,将派出使臣出使大乾!”
“韩国?”
百官惊疑不定。
魏韩赵三国本为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无他国干预时,三国之间会彼此攻伐。
有他国干预时,三国往往又会结成短暂同盟。
这次大乾能顺利伐韩,也正是利用换国计迫住魏国,又派人出使赵国,出急兵,这才得手。
河西之战爆发后,萧绰之所以同意结束伐韩,一是既定目的已经达到,二是河西危机,三是再拖久了,三国难保不会联手对付大乾。
此时魏国大败,三国同时遣使,意味难明。
萧绰不由皱眉。
她作为一国之君,尤其在意列国对大乾的态度。
若只有赵国派使者,大概率是为了结盟之事。
可若是古晋三国同时遣使,就不可不防了。
当然,也不排除韩国来使也是为了和谈之事。
毕竟他们刚助王破虏、林北狂借道渑池,袭取平阳。
想趁列国入遣的当口跟大乾多讨价还价也未可知。
至于楚国,其真实目的值得商榷。
自许良出了引水绝户计后便偃旗息鼓,并传出话来要派使者到大乾来。
不想如今数月过去,大乾先后打了伐韩、河西之战,楚国的使者才堪堪赶到。
略作沉吟,萧绰开口问道:“诸位爱卿,魏国遣使者目的大致明确,赵国、楚国、韩国也派使者,所为何事?”
群臣七嘴八舌,有说两国见大乾势大,特来示好的,有说订立盟约的,还有说为先前倨傲致歉的。
但不论何种说法,其结论都指向一个方向——不管他们来干什么,我大乾如今都无惧!
萧绰既觉无语,又觉欣慰。
无语的是群臣此时盲目自信,无所畏惧。
欣慰的是满朝文武皆表现出忠君爱国。
即便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却也至少说明此时无人敢触她霉头,反对她的决定。
先皇说过,人心所向即为大势。
如今她明白了,人心可以利用、引导,则大势亦可由人造就!
是以在此时此刻,萧绰前所未有的自信。
群臣的观点有道理也罢,没道理也罢,其实都跳不出她“关注”这个圈。
换而言之,她此时并不在意群臣观点的对错,而在意他们的态度!
至于四国的真正目的如何,她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