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刷过后,他才再套上棉袄,出门忙活起来。

再去喂了牛,这才去院子里,把摆着豆沙和粘面子的盖帘端端回去放到西屋。

这些肯定没冻透,不过等到明天再拿出来冻一天再收起来就行了。

豆包已经冻透了,外表也不再是刚出锅的金黄色,而是变得有些苍白,只有一点淡淡的浅黄色。

把冻在盖帘上的豆包磕下来,放进一个干净的袋子里,拎进了仓房。

装了大半袋子的豆包也在走动间互相撞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响。

仓房正中的地上,有一口直径一米多粗,一米多高的陶缸。

放下袋子,搬开压在盖在缸口盖帘上的石头,挪开盖帘。

能看到缸里已经放了几个装着东西的袋子。

借着门口传进来的微光,李想国踩着小凳子,弯腰在缸里翻找一下。

从一个袋子里掏出一团人头大小,浅黄色的面团放在盖帘上面。

这是早几天磨的汤子面。

汤子面放在屋里很容易发酵过头,吃起来太酸。

所以当时留下小半盆吃了几天,剩下的也都放在外面冻起来了。

东北很少有人会在夏天做汤子面。

除了容易酸,还容易变质坏掉。

那样吃了轻则上吐下泻,重则会要人命。

晚上拿回去放盆里解冻,到早上就能用了。

明天早上,他准备吃汤子。

不过自己上次磨得不多,估计这些也不够自己吃到过年的。

李想国也准备过几天再泡一些苞米碴子。

估摸着等到泡好,这些汤面也该吃得差不多了。

找去吴二叔家磨了,这样就够今年冬天吃的。

李想国也不由得想到,之所以东北冬天会把汤子面和粘面子冻起来的习惯。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年代没有后世袋装的水磨糯米粉之类的加工方式。

可能也是考虑湿面在室温下容易变质,这些东西冷冻解冻也不影响使用。

所以,才会把这些东西全都冻上,随用随取。

这个年代东北用水磨加工的东西会再晒干的,李想国能想到的也只有土豆淀粉。

东北农村制作土豆淀粉有两种办法。

条件好的地方都是用机器或者是石磨加水碾碎。

然后除渣沉淀,最后得到湿润的淀粉。

另一种是把土豆洗净堆放在缸里,直接加水浸泡等着土豆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