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豆浆卖不完,就把豆浆做成豆腐脑;

如果豆腐脑卖不完,就把豆腐脑做成豆腐;

如果豆腐卖不完,就把豆腐做成干子或者臭豆腐;

如果干子没卖完,就把干子做成霉干子。

虽然是个段子,但是也能看出来豆制品做法的广泛。

除了做豆腐,还能生豆芽、磨豆粉。

就像《上甘岭》电影里,前线军人吃的炒面。

其实就是用少量油,然后用面粉和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豆粉,再加少许盐小火慢炒做成的。

某本小说的猪脚抓起来吃了一把,就嫌弃这东西噎人难吃……

实际上只是他不会吃罢了。

这么吃,就连奶粉也没好到哪儿去,一样的噎人难吃。

原本这样的东西,最适合的就是用开水冲泡,做成糊糊来吃。

那样味道香浓,还好消化吸收。

不过前线条件有限,外加着明火可能吸引敌军火力,所以前线战士才只能就着雪吃。

再就是三年灾害期间,凭借医院的水肿病证明,四九城的居民可以购买康复粉(用麦麸、豆粉和砂糖混制)一份。

除却战争和苦难,黄豆粉更多还是跟美食相关。

最出名的:驴打滚、打糕、豆粉糍粑……

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不过主要还是糯米和黄豆的组合,所差的无非做法和名字的区别。

就这么种地看书,再吃了顿晚饭。倒也没费多大力气,也算把黄豆给种完了。

随后他把竹竿后面的空袋子解下来收好,再把装着绿豆的袋子绑上去,重新调整棍子数量和间隙。

再重复着之前的过程,也把绿豆种了下去。

实际上李想国忙碌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这绿豆种得有点儿多。

毕竟这玩意儿他也是买了两斤的种子,不过绿豆的个头儿可是比黄豆小多了。

按着自己这下种量来看,估计至少也要种上半亩地。

关键的问题来了。

要是黄豆也还罢了,这玩意儿等到叶子落了,直接整棵割下来,晒干以后打出来豆子就行。

绿豆的话,靠着自己手工操作,种这么多其实挺坑的。

这玩意儿不会一次性一起成熟,枝头还在开花,最早结出的豆荚就已经变黑成熟了。

成熟的豆荚就得抓紧时间摘下来,要不然等到它干透了,一碰就炸荚,里面的绿豆就落到地上了。

这样的采摘,隔几天就得来上一次,挺折腾人的。

对于自己来说,这东西也就只有生豆芽、和做绿豆汤这样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