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外表、洗涤五脏六腑的祭祀之斋,仅仅是手段罢了,不是本质目的。
本质目的,正是修道人所谓的“心斋”。
修道之人,可以无需外在普通手段,让自身心灵长期保持那种心斋状态。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正是此理。
而下一层入定境界,便是“坐忘”,同样出自《庄子》,不过是另一篇《大宗师》。道家的庄子在道教中被誉为南华真人,许多基础修行理念,被道教所继承。坐忘之道,便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流传万古而不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之境,需要先做到忘记世俗礼教之念,“忘仁义”“忘礼乐”,步入此境中后又可细分为诸多次第,能大略与梵智教派的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空等)、世出世间禅定(六妙门、十六特胜观、通明禅等)、出世间禅定(九想观、八背舍、八胜处)、出世间上上禅定(自性禅、一切行禅、清净净禅)等相对应。
《大宗师》中,南伯子葵求见女偊这位得道高人,想知道如何下手修炼,女偊于是给他讲起炼炁冥想次第境界:“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
从这段话中,直接就引出了数千年来,无数修士入定修炼的七重次第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外天下与外物中的“外”字,可以理解为“忘记”。
外天下:冥想时,忘记尘世间的是非功名、善恶争斗,超越世间一切,包括仁义、礼乐,这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蜕变升华。
外物:忘记外界之物,忘记众生,游离于物,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是精神内守,不被外物所惑的状态。
外生:忘记生命、忘记自我的概念,步入无我之境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朝彻:灵光乍现,心明神清,有豁然开朗之感,元神升华,洞彻道一。
见独:明心见性,得见真我。独与天地之外,身若不系之舟。无对无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无古今:昔在、今在、恒在,元神能遨游六极之外。这是超越时间尺度的自在境界。
不死不生:智慧圆满,超越生死,不寂不灭。
这七重境界,便构成了坐忘之道的精髓。(注:坐忘之上仍有两大境界,以后再谈)
坐忘之道的前六重境界隐隐与梵智教派《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语相通。
陆庖丁修行多年,早就完全做到了第四重定境“朝彻”,离第五重“见独”之境,不过半步而已,或者说,他已经处于修习见独之境的状态中,偶尔能迈入此境,体会那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天人合一状态”,可惜退出冥想定境后,又不能真正保持住。
只要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彻大悟,凝练出真正金丹后,便可稳固这一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