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什么概念?
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是兵!
不负责任地对标到现代社会,那就是三口之家,爸爸或者妈妈必然是兵。
可那个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是八九个人,这是什么概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国内绝大多数的青壮年男女,都被编入了民兵的队伍。
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这不是口号!
这是曾经实现了的目标!
就拿司辰奶奶来说,当年元孟县的民兵队大队长,可不是字面意思。
千万不要被这个“队长”误导了。
那时整个县的民兵队伍,都归她管。
人数最多的时候,发展到上万人的部下。
不信?
举个特殊栗子。
鲁省的省会城市,下辖的一个县,组建了11个民兵师。
共计1-5个营,1000多个连队,民兵总数14万人。
两年后,组建了民兵野战师——
配备了五个步兵团和一个坦克营!
这是什么概念?
这只是一个县的国防力量!
还只是民兵!
当地领导大概是觉得有点夸张了,六一年,还进行了一次民兵大裁减。
精简缩编之后,该县民兵依然拥有900多个连队,共计13万人!
再举一个特殊的大栗子。
闽省,晋江,某地。
民兵3000余人,前线民兵为部队构筑工事、抢送炮弹、巡查海岸线等等。
那时候的全民皆兵,真不是一句口号,是真的发枪支弹药。
当时,若论谁是世界第一的拥枪大佬,不是米国,不是大毛,是我们!
来看一组数据:
五六年到六六年期间,56式生产出了76万多支。
56式半自动步枪,高达290多万支!
进入70年代,56式枪族的总量,已经大于1600万支!
至于子弹数量,据说太多,没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数据。
此外,还包括67式手榴弹,生产数量超过10亿!
配给标准是,正规军人手四枚,全国民兵人手四枚。
当年的生产口号是:
不打三战用不完,打了也未必用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