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的年夜饭也是二十八道菜,这可都是老爷子的功劳,不过,他在做菜的时候叮嘱着陈国俊哥俩儿在旁边看着,很有耐心地跟他们讲着每道菜的做法,老人想得很简单,这二十八道菜是陈家一直传下来的,他不想在自己的手上流失,让这哥俩儿学着,以后若是自己归山西去,他俩在春节的时候也好能做出一桌像样的饭菜来。
曾凡荣则带着两个儿媳妇在旁边包着饺子,而孩子们则围在一起相互交流着学习上或是工作上遇到的趣事。
陈晓娜是孩子们当中唯一的女孩儿,自然会得到堂哥陈晓棠的关爱。对于陈晓娜最近的风头,陈晓棠自然晓得,他很羡慕这位堂妹,总觉得堂妹与其他女孩子不一样,总有一天会闯出他们这些男孩子都不能闯得一番天地。
陈晓君听完哥哥对堂姐的介绍更是崇拜到不行,虽然陈晓娜的风头还没有波及三中,但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三中的同学们一定都会对他羡慕不已。
只有陈晓非很冷静,每天与姐姐相处,早就没了新鲜感,只是近几日总是不见姐姐,心里有些想念而已,倒是对于两位堂哥,许是很久不见,亲热得不行。
陈上元的二十八道菜与何家、郑家、卢家的都有些不同。大部分的食材取自近山远水。鸡是自己散养的,绝对健康,所以那锅鸡汤除了厚厚的油脂外,松木发出的蘑菇被这层油脂爆出浓浓的香味;蒸菜里没有米粉蒸肉,而是用一道扣肉替代,那也是上好的五花肉烹制而成,再加上春天采集的野菜制成的干菜垫底,浓郁的香味自然不同一般;大条的鲤鱼不同于城里水产养殖的品类,是陈晓棠两兄弟回家后跑到漳河里捉到的;最有特色的是一道蒸野菜,好几种春天采摘的野菜晒干后混杂在一些,撒上秋天收藏的包谷面儿,那是一道纯天然的味道,是城里人怎么也享受不到的天然美味。当然,陈晓棠两兄弟的收获不仅仅只有几条鱼,还有一些小虾米,虽然躲在石头缝隙中,还是被两兄弟小心翼翼地捉到了;最为奇特的是一种叫石缝鱼的,专门生活在石头缝中,个头不大,但味道极其鲜美,这也算是两兄弟的意外收获。还有一道菜叫野花蛋圃,是用全年山间的野花与蛋液混合在一起在油锅里炮制而成,成形后像一张饼,金黄的蛋体中充溢着花的骨朵,香气四溢,这也是陈上元的独创菜式,镇上的书记就特别爱他这口儿,也是陈晓娜的最爱。
板桥成为建制镇也只是近几年的事,镇区规模小,不能与县城相比,也就是几家行政单位再加上以前几十户人家,一条不足五、六百米的街道从镇中心穿越而过,并以此为中轴形成了镇区。所谓“靠山吃山”,板桥镇虽然有着丰富的山体资源及矿产,但是因为交通不便,难以得到开发,这才导致了人们守着“金山吃穷饭”的局面。不过,山人虽穷,志可不短。祖辈们都像陈家祖上一样肩扛担挑把这里的山货一点点儿运出去,也正因为这样,在板桥,像陈宅一样的明清建筑竟然有几十处之多,这在当地,绝对算得上是个奇观。
像这种地方很适合上了年龄的人居住,环境好、空气好,如果生活质量高点儿,算得上是人间仙境。不过,对于年轻人或是孩子们来说,就觉得有些乏味。这里缺少了活力和吸引力,没有高楼与车辆、人声交织而起的喧嚣,就连春节也略显单调。
陈晓娜倒是喜欢上了这里。虽然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只有两天,但是堂兄弟带着她在山间或是田间肆意穿行的时候,她享受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奔放与自由,未来对于她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等待与羁绊,但眼前的青山绿水却让她忘却了一切。
相比之下,陈国强可就没这么悠闲。镇上的领导听说他返乡的消息,初一一大早就跑到陈家来拜年。这也是镇上的老规矩。陈上元按年龄或是家族地位来说都算得上是镇上的关键老人,即便是陈国强没有返乡,每年的初一,领导们也会结伴前来拜年,以显示对长者的尊重与关爱。
镇委书记是原地提拔起来的,已经上了年纪了,早就过了升调的可能,对于陈国强的升调极尽羡慕之情。他对陈家两兄弟并不陌生,再加上与陈国强算是平级,所以交流起来没有那种拘束感。当时,电视台的发射频率还没有那么高,像板桥这样的高寒山地还不能看到市、县台的电视节目,自然看不到陈晓娜参加的春晚,但作为书记消息总归是灵通些的,他觉得这个孩子很了不起,怎么说也算得上是板桥人的后代,让他这个做书记的也感觉到自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书记对陈国强的升迁更是盛赞不已,这让陈上元也觉得很自豪。陈国俊感觉自己虽然不如弟弟,但毕竟也算是陈家的荣耀,自然也替弟弟开心。
陈国强倒是冷静,最近一段时间对于这样的赞美他已经听得太多,这让他有些警觉,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不能因此时得意而生失误。对于老书记的盛赞自然也就一笑而过,之后的谈话也无非是些桌面上的光亮话。
陈晓娜对他们这些光亮话全然不感兴趣,趁着大人们在屋内谈兴正谈,陈晓棠提议带大家去爬青龙寨,这对于陈晓娜和陈晓非都是极为新鲜的事情,自然是高兴地同意了。
他们要去的青龙寨位于镇东南五公里处,是通往东巩镇的必经之路。这样的古山寨在整个板桥有四十多处,但在南漳的荆山群岭中并不算最多,整个南漳像这样的山寨大大小小加起来有600多处,与板桥相邻的东巩镇拥有数量最多,规模也最大,有七十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