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陈晓娜把自己收拾得光鲜照人,快要出门的时候,李玉芹拦了一下。
“怎么?要出去么?不是说回家休息两天吗?”
“妈,我约了同事。”
“男同事?”
“哎呀!妈,就是同事。很久没有回单位了,我想去看看。”
“哦!那行吧!中午回来吃饭,妈给你做好吃得。”
“中午就不回来了,省得您麻烦!”
“有什么可麻烦得?不行我就再请个假。”
“那怎么成啊?妈,上您的班去,您的学生可都等着您呢!”
“这孩子!那你晚上在家吃饭吗?”
“晚上我就直接回剧院了。”
“合着你这就回来半天啊?”
“那您还不嫌烦吗?”
“你是我女儿,烦能怎么着呢?”
母女俩说笑间,陈晓娜已经走远了,只留下李玉芹站在门口看着空荡荡的楼梯独自感慨着,的确,女儿长大了,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儿。
李明宇的宿舍离陈晓娜的家不算太远,隔着两三条街,虽说都靠近江边,不过环境上可差了许多。原本李明宇想一早过来接陈晓娜,可陈晓娜怕李玉芹看见后盘问起来没完没了,再说两人关系并没有确定,她不想就这样把事情公开。
两人所住的这一片算是老樊城的中心位置,也是一片不断在更新的城区。靠江边的这一带大都是些棚户区,占据了江边最好的位置,当然这也是历史的缘由所造成的。樊城和襄阳城不同,同样是古城,襄阳城因为行政驻地所在的缘故,城池除了土夯结构外,还有厚厚的墙砖包裹在外面,四四方方,算是一座标准的城池;而樊城却是狭长一条,与襄阳城的功能性也截然不同,码头众多、商铺林立,就连护城河也窄了许多,城墙也不比襄阳城那般巍峨高大,土夯得外面没有那层城砖的保护,城门尽失,即便是残留的定中门和屏襄门也只是没有城楼的门洞。其实,樊城原本也没有这么“寒酸”,只是1935年的那场大水把这座城原本该有的美好全部摧毁了,只留下一些残墙断瓦,很多人家因为缺乏资金重建,草草了事,也便成了今天的市井模样。襄阳城在那场大水中却呈现出相反的景象,这也就有了“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这一说法。
樊城因商而兴,沿江的地方既是人口密集的居住场所,也是繁华的商业所在。樊城的城池并不大,街巷纵横交错,呈现出“九街十八巷”的格局,每一条街巷都与一种商业业态相关。
比如这铁匠街,曾经是各路铁匠大显身手的地方;再比如这磁器街,曾是南北瓷器行汇集的地方;还有教门街,那是回民屠宰售卖牛羊肉的地方……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行当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最终也就只剩下这些个街巷的名字,也算是给人们留下了些念想。
李明宇的住所并非汉江商场的单位宿舍,是他那位远房亲戚帮着找的一处,也算是商业系统里一家二级单位的房子。这房子在樊城城区没有外拓之前,是一处办公楼,两层结构,后来建了新的办公场所,这楼也就被改成了单身宿舍。
李明宇住在二楼靠西的顶端,走廊的部分被包裹起来,变成了一间厨房,这样,他所住的这间面积就相对宽敞了许多。正间被他用砖砌了堵墙,一分为二,外面的这间被当作客厅使用,里面的一间就是他的卧室,两间房之间没有门,仅用一场布帘遮挡,也算是有了区隔。
陈晓娜觉得李明宇还是挺有生活情趣的一个人。
加盖的厨房不仅装了木窗,还上了一层蓝色的油漆,里外的墙面也被他用白石灰粉刷了一遍,窗户下面用砌墙剩下的红砖垒了个小台,上面摆放着几盆花,有月季、有太阳花,还有茉莉花。房间里收拾得很干净,虽然那些家具看上去很简陋,但是表面都被重新油漆了一遍,一幅幅重获新生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