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了第一桩心愿之后,何志彬决定陪父亲进一趟山,何博文听此决定显得很开心,他又邀请了郑雨一同前往,郑雨正好有一个月的假期,再加上郭春华一听是和何博文一起进山,更是在后面推动了一把。于是,三人一同进山的计划就成行了。
此次进山并非有意为之,除了这是何志彬的又一桩心愿之外,何博文在七月正好有一次进山的工作计划,计划前往的目的地是位于薛坪镇的“漳河源”地区。
何博文的工作单位是县文化馆,他的工作职责就是搜集、挖掘、整理并抢救隐藏在荆山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需要待在山区,很多人不理解且不喜欢这类工作,但是何博文却乐在其中。
他从来没对何志彬讲过自己的工作,何志彬对父亲的工作性质也不甚了解,他只知道父亲经常来往于荆山之中,每次回来身上总是会带着伤,但是每一次父亲都是面带笑容,精神上显示出特有的满足与幸福感。
何博文经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除了遍及荆山各处的民歌、民间传说外,还有大量的民间舞蹈,包括失传已久的楚国宫廷舞蹈——端公舞,也叫“杠神”、“做枯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何博文参与抢救挖掘耗时最长的项目,也是令他最引以为豪的项目。还有流传在巡检镇一带的“呜音喇叭”,同为楚国宫廷音乐,传统曲牌就有一百多种,在曲牌演奏上遵循着严格的祖训,即:“进门不吹叶叶落,出门不吹上山坡”。
何博文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痴迷是许多人不予理解的,真正懂他的人只有闫彩英,很多时候,闫彩英也就成了他的助手,夫妻二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上可以算得上是“夫唱妇随”。
在何博文看来,整个荆山就是个宝库,不仅孕育了蛮水、漳水、沮水三条河流,万物生长也十分昌盛,正因如此,才揽得日月精华,处处生就物华天宝。他喜欢荆山的每一处山水,那七彩飞瀑、那静水溪流、那奇珍异兽、那嶙峋怪石、那朝露夕雪,无一不令他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何志彬在书房里也见过父亲从山里带回来的各种物件,看似普通平常,却被何博文视如珍宝,令何志彬一直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次无意间翻阅到父亲的一本手抄,这才明白父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在那次,他对父亲心生敬佩,并许下了这第二桩心愿。
出于职业习惯,何博文每次进山前都要关注天气,特别是进入夏季,用何博文的话说,整个荆山进入最繁茂的季节,却也是最凶险的季节。往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都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翻滚,那都是灾难性地。如果遇到持续性的降雨,山路被毁、交通中断的事情时有发生,山间即使会有良田,也会因为降雨而毁。
月中的时候,会有持续一周的无雨期,这是最佳的进山时间,何博文决定,带着何志彬和郑雨前往“漳河源”。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深入到这一区域,虽然一路地势凶险,但是风景却异常秀美,算作是自然界最公平的回报,让人生就一种“险峰过后是美景”的心情。
最早他和同事一起探访这一区域,只是想了解“漳河源”的生物类型,并收集一些可能收集的生物样本,没想到却有了意外的收获,他们发现了附近一处保存完好的晚清百年大宅,同时还发现了仍在运转的“古法造纸”作坊,这令他和同事们十分兴奋。
南漳的造纸业历史悠久,“古法造纸”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南漳的第一大产业。造纸业的繁荣得益于荆山山脉丰富的自然资源。“八山半水分半田”,形成了蛮河、漳河、沮河三条主河道、众多支流呈脉络状分布的水源格局。由于河流身处源头,流量不大、水源稳定,修筑拦水坝的工程相对容易,后人便以此开渠引水,开启造纸的历史。
除了水资源,整个荆山“无处无石”,除青石外,均能随地取材、就地烧制成石灰;再加上这里雨量充沛、山谷幽深、气候温润,河谷中盛产茅竹……这些充沛的资源成为造纸材料的可靠来源,也是古法造纸选址在此的根本原因。
古法造纸的作坊通常是建在河流上游相对宽阔的、临近河边的陆地上,规模大都一般,一间工作间而已,但是在工作间的旁边还会建有晒纸、晾纸、储藏纸的房间若干,这样就构建成了一家完整的古法造纸作坊。
古法造纸工序复杂、选材考究,以“火纸”为主,纸质优良,呈灰白色、无烟,易燃不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是祭奠、祭祀、做鞭炮的上好材料。
进山的路并不好走,如果想在当天到达目的地,天不亮就得启程,只有这样才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到达“漳水源”。这条路线何博文并不陌生,他们需要在汽车站乘坐全天唯一的一班长途汽车到达薛坪镇镇上,如果运气好,能搭上老乡们的牛车,可以再走一段山路,之后的路就得靠一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了。所幸的是,何志彬和郑雨的体能很好,避免了山路颠簸时的呕吐,即便是在最后的步行路段也能够轻松应对。何博文因为经常在山间作业,这样的出行方式早已是家常便饭,日落前他们终于到达了古法造纸作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按山人的习惯,夕阳西沉的时候也是一天劳作结束时间,纸坊也不例外。当何博文带着何志彬和郑雨经过一条青石板桥,在溪水边的一座山石垒砌的房子前伫立时,房门开着,屋内一片暗黑,看不见主人,只有穿透林间的余晖洒在房顶,屋旁的水车还在吱呀地转着、响着。
“是老何吗?”
正当何博文想离开纸坊的时候,一位朴实的中年人出现在他们面前,他就是纸坊的主人,冯世昌,古法造纸的第五代传人。
“是啊,老冯。”
“大黄从早到晚叫了一整天,估摸着就是你这个稀客来了。”
“我这又是来给你添麻烦了!”
“说这话就见外了,就怕咱这山里条件差,委屈了你这城里来的干部了。”
“瞧你这说得,我可巴不得天天待在这里,好山好水,什么都是新鲜地,要不是有许多工作要处理,我可想在这里造一片房子与你老冯作伴呢!”
“那敢情好!等你退休了,来这里,就在我家旁边造一处。”
“就这么定了!到时候,老冯你可不能拒绝!”
“这么定了!”
说话间,老冯也注意到何志彬和郑雨,两个城里的少年与他的大儿子冯天漳年龄相仿,只是冯天漳要比他们两个要成熟许多,这或许就是山里孩子的特质吧,总要比城里的孩子早熟一些。
“老何,这两位少年莫不是……你家公子?”
经老冯这么一问,何博文才意识到自己只顾着和他拉家常了,差点儿忘了向他介绍身边的两个孩子。
“对不住啊,老冯!见着你就光顾着说话了,来,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儿子何志彬,这是我的干儿子郑雨……你们俩过来,跟冯叔叔问声好!”
何博文一手拉着一个向冯世昌介绍着,这让他打内心里感觉到骄傲。
“城里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啊,一看就知道很优秀,不像我家的三个孩子……都是山里孩子的命啊!”
“瞧你说得,天源可比这俩孩子强多了。”
“谢谢老何对孩子的夸赞!这孩子说起来也是命不好,没赶上好时候,为了弟弟和妹妹早早地退了学。这要是搁在城里,以他的聪明劲儿怎么也要读个高中毕业,唉……”
“老冯,也别想太多了,孩子们有孩子们的命数,你看看,这孩子虽然没书读了,不过这手艺传承地可是很好啊。往后啊,有手艺傍身,那才是最实在的。”
“倒也是!也亏得这孩子肯定下心来学习,不然我们这传了五代人的手艺可就真要断了。也亏得有老何你,不是你向上面申请,再好的手艺怕也是难以养家啊!”
“那都是我应该做的!我的工作就是要摸清咱这县里像你这样的手艺人有多少,搞清楚你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传艺的手艺在咱们这辈人的手上断了,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啊!不过,你也知道,这山里人生活艰难,很多人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能种田的种田,有手艺的自然也就想着用手艺养家。不过,现在的孩子眼界是越来越高,总想着往山外走,这样下去,怕是很多手艺真的会在这儿断了。”
“所以,我说还是你老冯厉害啊,天漳这孩子悟性也高,你们冯家的这门古法造纸是不愁后继有人了。”
“但愿吧!不过,我也想过了,我当时要生两个儿子,就是想着如果有一个不愿意继承这手艺,至少还有另一个吧,总不至于两个都不学。最坏的打算,儿子不学,我还有一个女儿呢,只要能传下来,我就算没什么遗憾了。”
“要不怎么说你福气好啊!不多不少,正好三个,儿女双全了。”
“唉!咱们山里人,也就图个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