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陕北月光-10

绥德城内的第一座桥是1937年修建的无定河大桥,也被称作“十九洞桥”,这座桥的修造因军事需要而起,也是一座由军人参与建造的大桥,无定河大桥的落成让绥德民众享受到了便利,也自此拉开了城内修建桥梁的序幕。

要说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桥梁,当属1987年落成的“千狮大桥”,说它规模最大,不仅是指桥身宽度、长度、高度为全城桥梁之冠,修建时长也创下了县里的修桥记录。从1985年动工,到1987年落成,差不多两年时间里,建造了这座全长311米的大桥,可见绥德人对这座桥的重视程度。之所以叫“千狮大桥”,是因为整座桥上有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狮1008只,打破了河北卢沟桥上458只大小石狮的记录。

“千狮大桥”既是一座桥梁,也是对绥德石匠技法的致敬。绥德的石匠堪称石雕行里的“状元、宰相”,桥上的1008只石狮中,或威严独立,或母子相戏,或仰面朝天,或含颌顿首,或小巧玲珑,或拙朴可亲……形态各不相同,还有两对巨型雌雄石狮雄踞桥头,行走其间,更像是徜徉在一处石雕博物馆之中。

离县一中不远就有一座南门桥,是当初为了在大理河西岸打造医疗、文化聚集区而建造的一座桥梁,这座桥直通县城最热闹的南关一带,在这一带最热闹的地方就属南街。

绥德城初建于宋代,明代时对城池进行了重修,原本有四座城门,分别是:南门安远门、东门镇定门、西门银川门、北门永乐门,因战事祸及,仅留存北门永乐门。历代的战争对绥德的破坏还是很大的,虽说这是一座千年古县,但是幸存的风物并不多,蒙恬墓、扶苏墓算是两处,除此之外,就是这南街两侧的建筑。

南街的热闹对于何志彬来说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街道的陈设和故乡的文庙街很像,但是热闹程度又和万山街、便河路、水镜路这几条街相交的区域很像。南街的热闹并不只是南街,它还包括了附近的名州路、人民路、西街,和南漳一样,这些路离县府很近,也算是绥德的繁华中心。

郭孝天带着他们四个在南街上逛就像何志彬大二那年带着去荆山的同学们在县城里闲逛一样,从小生长在这里,对每个街巷都十分熟悉,这也是他们几个头一回由本地人带着逛,新奇的事物很多,好奇的问题也就自然多,这种情况似乎都在郭孝天的预料之中,他十分热情也不怨其烦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

以前何志彬和叶琳瑶空闲的时候也会来逛逛南街,这里平时不如今天这般热闹,售卖的品种也没有如此丰富,很多东西以前都是没有见过的。

叶琳瑶很喜欢吃黄馍馍,这是陕北独有的一种食物,食材取自糜子,也是陕北独有的农作物。黄馍馍黄皮红心,很有中国人的特征,吃起来既有糜子本身的香味,又伴有馅料红枣和红豆的清甜,据说制作起来相当麻烦,不是当天就能做出来的,在以前可不是随便都能吃到的,只有在过年时,才作为年茶饭出现在陕北人的餐桌上。

叶琳瑶看见卖黄馍馍的就挪不动腿,何志彬就一下子买了二十个,原本想分成五份,郭孝天笑着说这馍馍可是伴着自己长大的,虽说以前每年也就能吃上个三五回,但是长大后倒成了家常便饭,也就没那么馋它了。楚如白和叶鹏飞也不是第一次吃,这味道倒还是很合他们的味口,只是他们觉得何志彬有些夸张,再好的东西也不用买那么多,更何况他们这才开始逛呢,照这架势,回去的时候,几个人手里岂不是全部满满当当?

果然,没走几步,何志彬也后悔了,这南街上诱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除了黄馍馍,好吃的东西更是数不胜数。南街上固定的门面有好多家都做着本地美食,像羊肉面、羊杂碎、油旋、油馍馍、肉夹馍、黑粉、刀刀碗托、抿尖儿、黑楞楞、绥德黄酒……每一样美食都令人垂涎三尺、难以自控。

郭孝天给大家推荐了一家餐馆叫“永乐面馆”,据说这是一家有着快五十年历史的老店,就在南街过了名洲路不远的地方,几乎绥德人能叫得上名字的特色小吃在这家店里都能找到,郭孝天说,这个地方是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记忆,去上海读书后每年寒暑假,只要回到绥德就肯定会来这里来上一碗羊肉面,再加两个油旋,配一碗绥德黄酒,那滋味别提多棒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美食对于楚如白和叶鹏飞来说,很多还是头一回看到,何志彬和叶琳瑶倒是每一样都尝过了,所以在点食物的时候,叶琳瑶显得十分热情,倒像是个地道的绥德人,不停地向楚如白和叶鹏飞推荐着每一样食物,这让他们立刻陷入了选择困难中,最终不得不每样都来了一份。

几个人的食量还是很大的,除了桌上新点的食物,那二十个黄馍馍也消化了一多半,给何志彬减了负担。走出“永乐面馆”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到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各自内心里又升起一种不舍。

除了美食之外,市集上还有许多手工物件售卖,许多物件平时在南街上是寻不见的,做这些物件的人,也就是趁着过年,把平时空闲时积攒下来的物件拿出来售卖,一是图个热闹,二是这些物件也可以找到新的主人,变换些钱补贴下春节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