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再遇

郭靖踏出这座古朴而充满韵味的古玩店时,他的心情可谓是复杂难明。初入店中,他两手空空,心中却满怀期待,希望能找到一件能让自己心动、满意的宝贝。而现在,他满载而归,手中不仅多了一枚砚台,还多了一幅墨迹。

在二楼的雅室中,他挥毫泼墨,书写下了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笔走龙蛇,气势如虹,他的书法造诣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陶老大爷,这位久经沙场的古玩鉴定师,也被这幅书法作品所折服。他眼中闪烁着欣赏与赞许的光芒,仿佛看到了郭靖内心的纯净与坚韧。

陶老大爷微笑着从二楼的储物间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枚砚台。这枚砚台色泽古朴,纹路清晰,做工精细,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名家之手。郭靖接过砚台,细细端详,只见其表面润泽如玉,散发着淡淡的光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文化底蕴。他心中暗自赞叹,这确实是一枚品质上乘的歙砚。

郭靖的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感动。他手中的歙砚,又名歙州砚,乃是享誉千年的四大名砚之一,其产地位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赋予了歙砚独特的魅力。它的矿物粒度细腻,微粒石英分布均匀,因此具备了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绝佳效果,使得无数书法家为之倾倒,赞不绝口。

歙砚的造型向来以浑朴大气着称,其工艺风格更是独树一帜。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每一方歙砚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而郭靖手中的这一方砚台,正是采用了浮雕的工艺,那十来公分长短的石头上,古代匠人巧妙地雕刻出了松下独钓的唯美画面。那画面中的松树挺拔苍劲,渔夫独坐舟头,悠然垂钓,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之中。这种意境的融入,使得这块砚台看上去更具一番风味,不仅是一件实用的文具,更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郭靖轻轻抚摸着砚台,感受着它历经岁月沉淀的温润与厚重。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方砚台,更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和匠人精神的结晶。

除了那枚珍贵的歙砚,陶老爷子还特地将自己书写的,那副由左公赠予世人的对联精心装裱,赠予了郭靖。当郭靖准备离开时,陶老大爷亲自将他送至楼下,二人握手告别。

在临别之际,陶老大爷的眼中流露出真挚的热情。他亲切地拍了拍郭靖的肩膀,声音中充满了期待和亲切:“郭靖啊,有空常来坐坐,陪我这老头子聊聊天、喝喝茶。我这里虽然简陋,但总是有些新得的古玩和书法心得,可以与你分享。”

郭靖郑重地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慨。虽然他们只是今日匆匆一面,但这一老一少两人仿佛早已心灵相通,彼此间的默契与理解仿佛已经跨越了时间的鸿沟。他们都在心中感叹,仿佛彼此是多年的知己,只是今天才得以相识,这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两人都倍感珍惜。

在之后的交谈中,郭靖渐渐了解到陶老爷子对那位西装男子的反感原因。这位西装男子姓何,家世显赫,据说他的父亲在省里政界颇具影响力,是排名靠前的实权人物。然而,这位何少爷却是个纨绔子弟,对古玩和书法并无多少真知灼见,却仗着家世背景在古玩界横行霸道。陶老爷子一生钟爱古玩与书法,对于这种不懂装懂、目中无人的纨绔子弟自然心生反感,因此在何少爷面前总是没有好脸色。郭靖听后,对陶老爷子的坚持和原则深感敬佩。

听着陶老大爷的话,郭靖心中的疑虑和误解逐渐消散。原本他还以为老大爷对那位西装男子的态度是因为知道其身边有岛国女人的存在,不曾想老爷子还真是慧眼识人,仅观其言看其行,就下意识的远离了这种人,这种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让郭靖深感敬佩。

然而,郭靖也清楚,自己在王老家中与这位西装男子和岛国女子相遇的可能性极大。这让他不禁开始思考,这两位究竟有何目的?特别是那位岛国女子,她的出现绝非偶然。现在知道了西装男子的背景,郭靖更是意识到这位女子所图非小。

郭靖踏出古玩店的那一刻,心中涌上一股不舍。他特意回首,再次凝视那有些陈旧的牌匾,上面的字迹虽已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清晰可见。他轻轻读出那三个字:“斋心轩”。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这个名字刻在了心底;同时,陶老爷子的形象也在他心中愈发清晰。

当郭靖回到钟楼饭店的房间,他的手中捧着那珍贵的歙砚和精美的字画,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

而温若琳、蒋钰姐妹以及任缘,这四位优雅的女性早已在房间内等候多时。她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郭靖,好奇地打量着他手中的宝贝。

郭靖微微一笑,轻轻放下手中的砚台和字画,开始为她们讲述自己在斋心轩的所见所闻。他详细描述了陶老爷子的热情款待,以及那幅对联和砚台的非凡之处。随着他的叙述,四位女性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对斋心轩这家古玩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