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人生续集 为爱沉思 3144 字 4个月前

第十二章

高加林一头扎进书的海洋里,就出不来了。

他非常感谢亚萍的细致周到,能够为他考虑到这么多。亚萍带给他的这些书中,除了各类新版的文学杂志,还有外国经典和四大名著;史学书籍和百科全书。这些是他以前梦寐以求而不得的,他不知道她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才得到的这些知识宝库。就算是委托朋友,怕也耗费了不少精力。从整个选书流程来看,都是专门为他高加林定制的。她南京的朋友,不可能知道高加林适合阅读哪一方面的书籍吧!只能说明,这些都是黄亚萍事先拟好,要求她的朋友挑选的。可是,有些新版书,她也未必知道啊!唉,有心的姑娘。

高加林沉浸在忘我的阅读里。到这时,我们才真正看到一个文艺青年对书本的痴迷程度。那份对知识的渴求,是建立在多年来“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对广大群众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逐渐摆脱思想文化上的禁锢,探索新知的求知欲被打开,极度渴望读书学习的一种迫切心态。

我们从“恶补”一词即可见当时青年读书的饥渴程度。校园外同样是读书的盛况,经历过“文革书荒”后。群众更加珍视书籍,街头巷尾均可见读书的人群,夜晚的天安门广场上席地而坐的人群捧书阅读,人们把阅读、探索、思考作为生活中最大的愉悦。新华书店门前排队购书的场景更是司空见惯,连街边书摊上都是人头攒动的景象。此外,恢复高考点燃了群众读书学习的热情,读书活动也就顺应、契合了群众的阅读需求。

在西北这个偏远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条件哪堪与大城市相比较。只有凤毛麟角被挑选剩的书籍,不知道是通过什么途径,流转到了这个小地方,于是,一本书从一个班级,传到一个年级,及至最后传遍学校,最后,书归何处,不了了之。学校外面的人借走了,也就没了归还之意。人太多,具体谁借出去的也未可知。甚至谁带进来的也追不出个结果。这是高加林,他们那代学生的阅读经历。所以,学校偶尔有点好书,怕最终被传到外面而遗落民间,不得已只能铁将军把门,想要阅读,需要凭借私人关系,孝敬好图书管理员,还要交三倍的押金,保证借出的书绝对不能有第二个人知道。

特殊的年代造就特殊的人类现象,我们似乎唯有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像“四人帮”这类丑恶的现象被从源头上根除,人们渴求精神食粮的补充,这样的滑稽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可爱,无论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可笑或是极端尖刻,都是为了求知,都是为了解放灵魂,都想在心灵深处求得答案。

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已经是一派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的壮观景象。譬如深圳,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渔村,一片沼泽地,会在若干年后的二十一世纪成为国际一流的大都市。而在我们偏僻的西北高原,仅仅有点复苏的迹象,连“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这样的核心政策都迟迟推行不下来。

当然,“改革”的主旨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话题。笔者在这儿引申出来,只是为了从旁佐证。难道说,民众的愚昧无知不是跟阅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吗?何谓解放思想?当然是要摒弃内心陈腐观念的守旧传统尘埃。思想从何而来?当然是书本。我们的民众天生低人一等吗?当然不。几千年来封建伪道夫的思想传播对他们毒害太久了。

二十世纪初,爆发的反帝反封建“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沿袭这个理念,新中国得以诞生,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现在,一个世纪只剩下最后的二十年,快接近尾声,可是,我们偏远的、偏僻的农村,似乎还沉睡在旧道德礼制的阴影里出不来。这些,民众有自身的责任。可是,国家这个大机器运转的齿轮究竟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滞后,咱们的领导人也在反思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重在思想,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我们更加希望政府在文坛方面的扶持加大力度,可以让文化的受众体不单一只是在那些大中城市,希望它们如同春风一般,吹遍祖国的旮旯角落。

或许,这些,就是高加林在阅读书籍之后得到的启示。他想要走出大山,干出一番辉煌业绩的思想没有改变,反而越加的激发起来。当然,他也明白,想要走出去,太难了。他终于明白亚萍的意图,亚萍比他早明白这个问题,才要他用写作的方式,去宣传陕北高原,去证明自己,为建设伟大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他不想让自己的作品太过于单一、片面化,没有深度。他这段时间,一直在研读《红楼梦》,他相信,距离他两百多年前的曹雪芹先生,一定能给到他创作的启示。

高加林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他懂得分享。在这期间,他不但将亚萍买给他的书籍借给学校的老师们阅读,就连村里热爱阅读的人,也纷纷从他这儿借书。甚至就是三星,学渣级别的人,也来找他借书读了。

所以这个时期,高家村和马店村学校,刮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及至外村的人慕名而来,也从高加林这儿借走了不少的书籍。

有的时候,事物总会发生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多面性。高家村人到外村捡拾粪蛋的事情发展成一个恶性事件后,一些向高加林借过书籍的年轻后生站出来,极力地维护了高家村的利益,最终,文化战胜了愚昧。大家因此而和平共处,并加深了感情。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更加不能忽略一个人,后川马店村一队队长马栓同志,现在的巧珍丈夫。这个老实厚道,心眼却又不死板的年轻后生,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就是个小学毕业,可也阻挡不住他想要读书学习的那股冲劲,他也在巧玲的带领下来找加林借书了。加林当然不会吝啬,他不但借给他书,还给他准备了新华字典。

在这个阅读群里,我们或许还该做些提示。大部分人阅读大概只是为了愉悦消遣,但是我们的巧玲同志,可一直是带着学习心态,来认真逐词逐句,阅读这些作品的,她甚至做了读书笔记。我们虽然不知道她这样做怀有什么目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就凭这份努力,早晚有一天,她的这种务实精神一定能派上大的用场。顺便说一句,巧玲还是唱歌能手,在高中时,拿过很多的奖项,她是公认的金嗓子。

时间兜兜转转,终于又迎来了寒冷季节。天空酝酿了好几场雪,只是零星的几片雪花,没能让大地一夜变白。不过,这样的铺垫,一旦真正下起来,将会是意想不到的震撼和壮观。好呀!丰年好大雪,来年的丰收有望了。

老百姓都知道这样的节令意味着什么?所以,纷纷赶在大雪来临之前,往家里搬运、储藏牲畜越冬的粮草。今年村里增添了不少耕牛,对于粮草的需求比往年大了许多。仅靠地里那点玉米秸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寻冬草成了大家共同的难题。